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|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2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| 2.1.1 病例来源 | 第14页 |
| 2.1.2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| 2.1.3 排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| 2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2.2.1 临床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| 第15页 |
| 2.2.2 BRAF~(V600E)基因检测 | 第15-16页 |
| 2.2.3 收集新鲜标本细胞学或病理学结果 | 第16页 |
| 2.3 统计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2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第3章 结果 | 第18-23页 |
| 3.1 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| 第18-19页 |
| 3.2 BRAF~(V600E)基因在良恶性结节中突变率的比较 | 第19页 |
| 3.3 BRAF~(V600E)基因在甲状腺恶性结节各病理分型中的突变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3.4 BRAF~(V600E)基因在两种取材方式中的检测情况 | 第20-21页 |
| 3.5 甲状腺恶性结节临床病理特征分层中BRAF~(V600E)基因突变情况 | 第21-23页 |
| 第4章 讨论 | 第23-27页 |
| 4.1 BRAF~(V600E)基因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 | 第23-24页 |
| 4.2 不同取材方法中BRAF~(V600E)基因的突变率 | 第24-25页 |
| 4.3 BRAF~(V600E)基因与甲状腺癌侵蚀性 | 第25-26页 |
| 4.4 BRAF~(V600E)基因与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| 第26页 |
| 4.5 总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5章 创新、不足与展望 | 第27-28页 |
| 5.1 创新 | 第27页 |
| 5.2 不足 | 第27页 |
| 5.3 展望 | 第27-28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28-29页 |
| 致谢 | 第29-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0-33页 |
| 综述 | 第3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