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

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冲切破坏后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4-3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-15页
    1.2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概况第18-20页
    1.3 局部破坏后板柱结构受力机理分析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压力薄膜效应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拉力薄膜效应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板柱节点冲切破坏后受力性能研究概况第24-28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及相关规定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各国抗连续倒塌设计相关规定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板柱节点相关规定第30-32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存在的问题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本文的创新点第34-35页
第2章 中心荷载下板柱节点冲切破坏试验研究第35-64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35页
    2.2 试验概况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件编号及材料性能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验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测点布置及测量内容第39-40页
    2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0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裂缝及破坏形态第40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荷载 - 挠度曲线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板面挠度变化曲线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水平位移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混凝土应变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纵向钢筋应变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穿柱钢筋应变第57-59页
    2.4 试验参数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冲跨比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纵筋配筋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穿柱钢筋布置方式第60-61页
    2.5 承载力计算第61-6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第3章 偏心荷载下板柱节点冲切破坏试验研究第64-84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64页
    3.2 试验概况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件编号及材料性能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方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测点布置及测量内容第67-68页
    3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裂缝及破坏形态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荷载 - 挠度曲线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板面挠度变化曲线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水平位移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混凝土应变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纵筋钢筋应变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穿柱钢筋应变第78-79页
    3.4 试验参数分析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加载方式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纵筋配筋率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穿柱钢筋布置方式第81-82页
    3.5 承载力计算第82-8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4章 板柱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84-109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84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模型第84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钢筋的本构关系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建立数值模型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求解算法第92-93页
    4.3 模型验证及计算结果第9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混凝土应变云图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穿柱钢筋应变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裂缝及破坏形态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荷载 - 挠度曲线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混凝土荷载 - 应变曲线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纵筋应变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水平位移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计算结果讨论第106-10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8-109页
第5章 板柱节点残余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109-137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109页
    5.2 板柱节点受力机制分析第109-111页
    5.3 冲切承载力计算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各国规范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冲切承载力分析第113-116页
    5.4 冲切破坏后板柱节点受力模型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混凝土的失效模式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冲切破坏后板柱节点的失效模式第117-118页
    5.5 冲切破坏后残余承载力计算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穿柱钢筋竖向承载力分量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混凝土抗崩裂强度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抗弯纵筋竖向承载力分量第121-123页
    5.6 模型验证第123-129页
    5.7 模型简化及设计建议第129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抗弯纵筋贡献第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穿柱钢筋贡献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设计建议第133-136页
    5.8 本章小结第136-137页
结论与展望第137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56页
致谢第156-157页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第157-158页
附录B(方形中柱节点试验数据库)第158-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日粮n-6:n-3比和维生素E对公猪繁殖力的改善及其作用机理研究
下一篇:光学生物传感中信号放大策略与石墨烯类纳米材料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