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7-16页 |
| 1 马铃薯病毒病概况 | 第7-8页 |
| 2 马铃薯主要病毒简介 | 第8-10页 |
| ·马铃薯X 病毒(PVX) | 第8-9页 |
| ·马铃薯Y 病毒(PVY) | 第9-10页 |
| ·马铃薯卷叶病毒(PLRV) | 第10页 |
| 3 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·免疫学检测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电镜技术 | 第11页 |
| ·核酸斑点杂交技术 | 第11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4 病毒与寄主间的互相作用 | 第12-14页 |
| ·植物病毒的传播类型及机制 | 第12-13页 |
| ·介体传播 | 第12-13页 |
| ·非介体传播 | 第13页 |
| ·病毒的侵染与受干扰 | 第13-14页 |
| ·侵染途径 | 第13页 |
| ·病毒与寄主相互识别 | 第13页 |
| ·寄主植物对病毒侵染的干扰 | 第13-14页 |
| ·植物抗病毒防卫反应和抗病毒基因 | 第14页 |
| ·植物的防卫反应 | 第14页 |
| ·植物的抗病毒基因 | 第14页 |
| ·植物病毒的防治策略 | 第14页 |
|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内蒙古三种马铃薯病毒检测 | 第16-2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6-17页 |
| ·马铃薯样品的采集 | 第16页 |
| ·酶与试剂 | 第16页 |
| ·主要缓冲液及染液配制 | 第16页 |
| ·特异性引物设计 | 第16-1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总RNA 提取 | 第17-18页 |
| ·提取的总RNA 检测 | 第18页 |
| ·紫外吸收值检测 | 第18页 |
| 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18页 |
| ·总RNA 反转录 | 第18页 |
| ·反转录产物特异性引物PCR | 第18-19页 |
| ·PCR 产物切胶回收及测序 | 第19-2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·总 RNA 提取结果 | 第20页 |
| ·紫外吸收值检测结果 | 第20页 |
| 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| 第20页 |
| ·RT-PCR 结果 | 第20-21页 |
| ·扩增片段电泳检测结果 | 第20-21页 |
| ·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| 第21页 |
| ·六地区三种马铃薯病毒特异性片段统计结果 | 第21-23页 |
| ·六地区携带三种马铃薯病毒样品数 | 第21-22页 |
| ·病毒侵染方式结果 | 第22-23页 |
| 3 讨论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三种马铃薯病毒CP 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5-4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目的片段的获取、纯化及测序 | 第26页 |
| ·测序结果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1页 |
| ·三种马铃薯病毒 CP 基因序列对比结果 | 第27-33页 |
| ·PVY 和PLRV CP 基因序列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 | 第33-36页 |
| ·三种马铃薯病毒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6-41页 |
| 3 讨论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接毒马铃薯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研究 | 第43-5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| ·试剂与酶 | 第43页 |
| ·特异性引物设计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无毒马铃薯植株的栽培 | 第44页 |
| ·植株接毒 | 第44页 |
| ·接毒后病毒及病程相关蛋白检测 | 第44-45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0页 |
| ·接毒植株及对照总 RNA 提取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·Actin 引物扩增结果 | 第46页 |
| ·PVY 检测结果 | 第46-47页 |
| ·Potato-PR 引物扩增结果 | 第47页 |
| ·PR6-EST 引物扩增结果 | 第47页 |
| ·PR 蛋白扩增片段测序鉴定结果 | 第47-50页 |
| 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