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种群分化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葡萄炭疽病的危害 | 第11页 |
| ·葡萄炭疽病的症状 | 第11-12页 |
| ·葡萄炭疽病的病原 | 第12页 |
| ·炭疽菌属的确立及分类地位 | 第12-13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 | 第13-14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| 第13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的分类状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| 第14-18页 |
| ·主要的分子标记学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·分子标记在炭疽菌研究上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2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 | 第19-2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页 |
| ·调查地点 | 第19页 |
| ·调查方法 | 第1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·山东胶东半岛葡萄炭疽病发生危害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·北京葡萄炭疽病发生危害情况 | 第20-21页 |
| ·河北葡萄炭疽病发生危害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·河南葡萄炭疽病发生危害情况 | 第22-23页 |
| ·讨论 | 第23-24页 |
| 3 葡萄炭疽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| 第24-3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9页 |
| ·培养基、酶及主要生化试剂 | 第24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| ·病样的采集 | 第25页 |
| ·病原菌的分离 | 第25页 |
| ·Koch’s 法则验证 | 第25页 |
| ·分生孢子形态的观察 | 第25-26页 |
| ·附着胞形态的观察 | 第26页 |
| ·全基因组DNA 的制备(SDS 法) | 第26页 |
| ·PCR 引物 | 第26页 |
| ·PCR 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| 第26-27页 |
| ·DNA 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| 第27-28页 |
| ·DNA 片段的连接 | 第28页 |
| ·目的片段的E. coli 转化 | 第28页 |
| ·E. coli 质粒 DNA 的提取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·葡萄炭疽病样本的采集 | 第29页 |
| ·病原菌分离 | 第29-30页 |
| ·Koch's 法则验证 | 第30页 |
| ·病原菌鉴定 | 第30-32页 |
| ·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4 葡萄胶孢炭疽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| 第34-4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34页 |
| ·供试葡萄品种 | 第34页 |
| ·菌落形态的观察 | 第34-35页 |
| ·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产孢量的测定 | 第35页 |
| ·致病力的测定 | 第35页 |
| ·葡萄果实抗性的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4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6-43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的三个类型的菌株分布 | 第43-44页 |
| ·讨论 | 第44-46页 |
| 5 葡萄胶孢炭疽菌不同组间的 AFLP 分析 | 第46-6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2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46页 |
| ·培养基、酶及常用生化试剂 | 第46-47页 |
| ·AFLP 接头序列 | 第47-48页 |
| ·病原菌全基因组DNA 的提取 | 第48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全基因组DNA 双酶切 | 第48-49页 |
| ·双酶切产物的接头连接 | 第49页 |
| ·PCR 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| 第49-50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50-51页 |
| ·银染检测 | 第51-5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·葡萄胶孢炭疽菌全基因组 DNA 的质量检测 | 第52页 |
| ·AFLP 引物组合的筛选 | 第52-54页 |
| ·AFLP 指纹图谱 | 第54-57页 |
| ·胶孢炭疽菌的聚类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讨论 | 第59-62页 |
| 6 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2页 |
| 附录 | 第72-7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