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20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0-2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1.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21页 |
1.2 研究对象和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2.3 数据来源与说明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3.2 研究路线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农产品价格波动预警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7-36页 |
2.1 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2.1.1 关于农产品价格改革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1.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| 第28页 |
2.1.3 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1.4 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1.5 农产品市场风险评估的研究 | 第30页 |
2.2 关于农产品价格预测的研究 | 第30-33页 |
2.2.1 预测理论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2.2.2 农产品价格预测研究 | 第31-33页 |
2.2.3 不同预测方法的比较 | 第33页 |
2.3 关于农产品价格预警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2.3.1 预警研究的发展 | 第33页 |
2.3.2 预警方法和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3.3 预警结果及应用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蔬菜价格波动预警的理论分析 | 第36-49页 |
3.1 市场价格理论 | 第36-41页 |
3.1.1 价格均衡理论 | 第36-37页 |
3.1.2 蛛网模型 | 第37-40页 |
3.1.3 通胀理论 | 第40-41页 |
3.1.4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| 第41页 |
3.2 价格预测理论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3.2.1 蔬菜价格预测的概念 | 第41-42页 |
3.2.2 预测的原理 | 第42-43页 |
3.2.3 预测的基本流程 | 第43页 |
3.2.4 经济预测的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 价格波动预警的理论与方法 | 第44-48页 |
3.3.1 蔬菜价格波动预警的概念 | 第44-45页 |
3.3.2 蔬菜价格波动预警的逻辑过程 | 第45-47页 |
3.3.3 警限确立的原则和方法 | 第47-48页 |
3.3.4 经济预警方法 | 第48页 |
3.3.5 本文拟采用的预警方法 | 第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天津市蔬菜价格波动的情况分析 | 第49-66页 |
4.1 天津市主要蔬菜市场价格波动情况 | 第49-53页 |
4.1.1 蔬菜月度价格历史轨迹 | 第49-51页 |
4.1.2 蔬菜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| 第51-52页 |
4.1.3 蔬菜价格波动强度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 蔬菜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| 第53-58页 |
4.2.1 价格波动周期识别方法 | 第53-54页 |
4.2.2 蔬菜价格波动周期识别结果 | 第54-58页 |
4.3 蔬菜价格波动的积聚性分析 | 第58-65页 |
4.3.1 蔬菜价格波动的基本统计特征 | 第58-62页 |
4.3.2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3.3 蔬菜价格波动率的GARCH建模及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天津市蔬菜价格短期预测研究 | 第66-79页 |
5.1 蔬菜价格的BOX-JENKINS法预测 | 第66-70页 |
5.1.1 Box-Jenkins法的形式 | 第66页 |
5.1.2 Box-Jenkins法主要步骤 | 第66-67页 |
5.1.3 蔬菜价格的ARIMA模型预测结果 | 第67-70页 |
5.2 蔬菜价格的灰色模型预测 | 第70-75页 |
5.2.1 灰色预测模型简介 | 第70-71页 |
5.2.2 蔬菜价格灰色预测步骤 | 第71-73页 |
5.2.3 蔬菜价格灰色预测结果 | 第73-75页 |
5.3 蔬菜价格的X12季节调整法预测 | 第75-78页 |
5.3.1 X12季节调整法简介 | 第75-76页 |
5.3.2 蔬菜价格X12季节调整法预测结果 | 第76-7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天津市蔬菜生产及供求分析 | 第79-96页 |
6.1 主要蔬菜生产现状 | 第79-84页 |
6.1.1 主要蔬菜生产规模和总产量 | 第79-81页 |
6.1.2 蔬菜供给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| 第81-83页 |
6.1.3 蔬菜的规模化种植程度稳步提高 | 第83页 |
6.1.4 蔬菜的自给率居全国特大城市前列 | 第83-84页 |
6.2 主要蔬菜成本收益分析 | 第84-87页 |
6.2.1 叶类蔬菜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| 第84-85页 |
6.2.2 茄果类蔬菜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| 第85-86页 |
6.2.3 耐贮类蔬菜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| 第86-87页 |
6.3 蔬菜市场供需变化分析 | 第87-93页 |
6.3.1 蔬菜需求变化分析 | 第87-89页 |
6.3.2 蔬菜供给变化分析 | 第89-93页 |
6.4 蔬菜市场供求环境分析 | 第93-95页 |
6.4.1 自然环境 | 第93-94页 |
6.4.2 经济与政策环境 | 第94-9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七章 蔬菜价格波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96-106页 |
7.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96页 |
7.1.1 全面性和代表性 | 第96页 |
7.1.2 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| 第96页 |
7.1.3 现实性与前瞻性 | 第96页 |
7.2 蔬菜价格波动预警指标选择 | 第96-99页 |
7.2.1 警情指标 | 第96-97页 |
7.2.2 警兆指标 | 第97-99页 |
7.3 先行、同步、滞后警兆指标的确定 | 第99-100页 |
7.3.1 基准循环和先行、同步、滞后指标 | 第99页 |
7.3.2 时差相关分析法 | 第99-100页 |
7.4 以西红柿价格波动预警为例的预警指标体系 | 第100-105页 |
7.4.1 西红柿价格波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00页 |
7.4.2 警兆指标先行、同步和滞后性质的确定 | 第100-105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八章 天津市蔬菜价格波动预警实证研究 | 第106-116页 |
8.1 蔬菜价格波动黑色预警方法 | 第106-112页 |
8.1.1 警限和警度的选取 | 第106-107页 |
8.1.2 相关指标的处理 | 第107-109页 |
8.1.3 黑色预警模型的结果 | 第109-112页 |
8.2 蔬菜价格波动的黄色预警方法 | 第112-115页 |
8.2.1 回归分析模型的选择 | 第113页 |
8.2.2 预警指标的选择 | 第113-114页 |
8.2.3 警限和警度指标的确定 | 第114-115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九章 建立健全天津市蔬菜价格波动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 | 第116-120页 |
9.1 政策支持方面 | 第116-117页 |
9.1.1 启动建立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制度试点 | 第116页 |
9.1.2 完善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 | 第116-117页 |
9.1.3 加强农产品预警团队建设 | 第117页 |
9.2 产业发展方面 | 第117-118页 |
9.2.1 加快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 | 第117页 |
9.2.2 发展蔬菜专业化生产 | 第117页 |
9.2.3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| 第117-118页 |
9.3 科技支持方面 | 第118页 |
9.3.1 支持开展预警方面的课题研究 | 第118页 |
9.3.2 稳定加大对预警研究的财政支持 | 第118页 |
9.4 信息共享方面 | 第118-120页 |
9.4.1 建立完善农产品预警信息采集机制 | 第118-119页 |
9.4.2 建立健全农产品预警信息分析机制 | 第119页 |
9.4.3 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| 第119-120页 |
第十章 结论和讨论 | 第120-122页 |
10.1 本文研究的结论 | 第120页 |
10.2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120-121页 |
10.3 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3页 |
附录 | 第133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41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