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

纳米氧化铁在植物缺铁黄化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缺铁黄化病的研究进展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铁元素对于植物的意义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缺铁黄化病概述第8-10页
    1.2 纳米材料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促进作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抑制作用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纳米材料对植物无明显作用第11页
    1.3 选题的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目的和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3-14页
第2章 纳米氧化铁及荧光纳米铁的制备及其表征第14-20页
    2.1 仪器及试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仪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剂第15页
    2.2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荧光纳米铁的制备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荧光纳米氧化铁的制备第16-17页
    2.3 纳米氧化铁和荧光纳米氧化铁的表征第17-20页
第3章 纳米氧化铁对柑橘缺铁黄化的作用研究第20-35页
    3.1 仪器与试剂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与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植物培养与样品采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柑橘叶片各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柑橘根部各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柑橘根、茎切片的制作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统计方法第25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5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柑橘叶片部分生理结果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柑橘根部生理结果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显微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4章 纳米氧化铁对豇豆缺铁黄化的作用研究第35-49页
    4.1 试剂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仪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剂与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植物培养与样品采集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豇豆根、茎切片的制作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据统计方法第41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纳米氧化铁对豇豆根系活力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豇豆对纳米氧化铁的吸收蓄积第46-4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5章 纳米氧化铁对西瓜缺铁黄化的作用研究第49-61页
    5.1 仪器与试剂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仪器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剂与材料第50-51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植物培养与样品采集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西瓜根、茎切片的制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数据统计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 5.3 结果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叶绿素含量的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抗氧化酶活性的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丙二醛含量的分析第5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第6章 纳米氧化铁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61-77页
    6.1 仪器与试剂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仪器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试剂与材料第62-63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植物培养与样品采集第63-66页
    6.3 结果和讨论第66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玉米种子萌发数据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S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CAT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MDA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根系Fe~(3+)还原酶活性第74-76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76-77页
第7章 结论第77-78页
致谢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2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肌力预测研究
下一篇:CH3NH3PbI3及Br掺杂材料的膜制备与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