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9页 |
1.2.1 气体示踪剂的定义及分类 | 第9-11页 |
1.2.2 油田常用气体示踪剂 | 第11-13页 |
1.2.3 气体示踪剂与液体示踪剂的区别 | 第13-14页 |
1.2.4 稠油油藏气体示踪剂筛选方法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5 稠油油藏井间气体示踪剂的主要作用 | 第16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气体示踪剂对流扩散渗流理论基础 | 第21-40页 |
2.1 气体示踪剂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 | 第21-24页 |
2.1.1 达西渗流 | 第21页 |
2.1.2 机械弥散 | 第21-23页 |
2.1.3 分子扩散 | 第23-24页 |
2.1.4 混合系数 | 第24页 |
2.2 示踪剂的理想对流扩散渗流方程 | 第24-29页 |
2.2.1 费克定律 | 第24页 |
2.2.2 对流扩散渗流连续性方程 | 第24-26页 |
2.2.3 一维对流扩散渗流方程 | 第26-27页 |
2.2.4 示踪剂在油层中的段塞流 | 第27-29页 |
2.3 气体示踪剂在油层中的分配及滞流 | 第29-40页 |
2.3.1 气体示踪剂分配系数 | 第29-31页 |
2.3.2 气体示踪剂分配系数实验测定 | 第31-33页 |
2.3.3 气体示踪剂的运移速度及滞流机理 | 第33-40页 |
第三章 稠油油藏井间气体示踪剂的线性流动模型 | 第40-60页 |
3.1 模型假设 | 第40页 |
3.2 存在滞流的气体示踪剂线性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| 第40-52页 |
3.2.1 气体示踪剂中滞流的数学描述 | 第41-42页 |
3.2.2 考虑滞流的一维对流扩散渗流方程 | 第42页 |
3.2.3 考虑滞流的气体示踪剂段塞流 | 第42-44页 |
3.2.4 模型敏感性因素分析 | 第44-52页 |
3.3 考虑油相速度的气体示踪剂线性模型建立及求解 | 第52-60页 |
3.3.1 气相部分 | 第52-57页 |
3.3.2 油相部分 | 第57-59页 |
3.3.3 模型参数f的物理意义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稠油油藏井间气体示踪剂的井网流动模型 | 第60-66页 |
4.1 考虑滞流的气体示踪剂的井网流动模型 | 第60-62页 |
4.2 稠油油藏中的气体示踪剂的井网流动模型 | 第62页 |
4.3 井网流动曲线的绘制 | 第62-66页 |
4.3.1 井网中参数Vg(θ)的求取 | 第62-63页 |
4.3.2 椭圆积分的求取 | 第63-64页 |
4.3.3 超椭圆积分的求取 | 第64页 |
4.3.4 不同井网对模型的影响 | 第64页 |
4.3.5 井网流动曲线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井网流动模型的验证及敏感性因素分析 | 第66-76页 |
5.1 基础模型 | 第66页 |
5.2 敏感性分析 | 第66-76页 |
5.2.1 井网面积 | 第66-68页 |
5.2.2 孔隙度 | 第68-69页 |
5.2.3 分配系数 | 第69-70页 |
5.2.4 原油粘度 | 第70-72页 |
5.2.5 注入速度 | 第72-74页 |
5.2.6 示踪剂段塞大小 | 第74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