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橡胶轮胎的回收利用 | 第14-20页 |
1.2.1 橡胶轮胎的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处理废旧轮胎的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2.3 废旧轮胎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| 第17-20页 |
1.2.3.1 用作公路基层补强层 | 第18页 |
1.2.3.2 轮胎制成胶粉后用于铺设路面 | 第18页 |
1.2.3.3 盆状轮胎填土工法筑路 | 第18-19页 |
1.2.3.4 橡胶粉混凝土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2.3.5 用于防冻路面 | 第19页 |
1.2.3.6 用于边坡加固 | 第19-20页 |
1.2.3.7 作为冻胀材料的回填及排水层 | 第20页 |
1.3 国内外对废旧轮胎土加筋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3.1 轮胎加筋的优点 | 第20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3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1.4 研究的基本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理论 | 第24-34页 |
2.1 复合地基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| 第25-27页 |
2.3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| 第27页 |
2.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应力传递规律 | 第27-28页 |
2.5 散体材料桩的极限承载能力 | 第28-29页 |
2.6 散体材料桩竖向变形机理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7 散体材料桩加固软土地基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2.8 加筋散体材料桩相关研究 | 第31-33页 |
2.8.1 土工袋桩复合地基简介 | 第31页 |
2.8.2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桩简介 | 第31-32页 |
2.8.3 加筋碎石桩承载机理分析 | 第32页 |
2.8.4 顶部加筋碎石桩的破坏形式 | 第32-33页 |
2.9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FLAC3D数值模拟理论 | 第34-42页 |
3.1 FLAC3D数值软件的简介 | 第34页 |
3.2 FLAC3D基本原理 | 第34-38页 |
3.3 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 | 第38页 |
3.4 FLAC3D数值分析的过程与步骤 | 第38页 |
3.5 FLAC3D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| 第38-40页 |
3.6 数值分析中减小误差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轮胎桩复合地基模型的建立 | 第42-52页 |
4.1 前言 | 第42页 |
4.2 数值模型验证 | 第42-46页 |
4.2.1 室内模型试验概况 | 第42-44页 |
4.2.2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 单桩复合地基模型的建立 | 第46-51页 |
4.3.1 单桩模型尺寸确定与网格划分 | 第46-47页 |
4.3.2 模型本构与参数的确定 | 第47-51页 |
4.3.2.1 承台本构与参数 | 第47-48页 |
4.3.2.2 土体的本构与参数 | 第48-49页 |
4.3.2.3 橡胶轮胎的本构与参数 | 第49-50页 |
4.3.2.4 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| 第50页 |
4.3.2.5 初始应力条件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单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2-74页 |
5.1 前言 | 第52页 |
5.2 模型试验分组 | 第52页 |
5.3 初始地应力平衡对轮胎桩体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5.4 桩周土体变化的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5-67页 |
5.4.1 桩周土体不同时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影响 | 第55-56页 |
5.4.2 桩周土体不同时对桩内土体应力分布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5.4.3 桩周土体不同时对轮胎桩侧向变形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5.4.4 桩周土体不同时对轮胎桩体的破坏形式的影响 | 第62-67页 |
5.5 下卧层土体变化的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5.1 下卧层土体不同对轮胎桩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68页 |
5.5.2 下卧层不同对轮胎桩身应力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5.3 下卧层土体不同对轮胎桩鼓胀变形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5.4 下卧层土体不同对轮胎桩体破坏形式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