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8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8-3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8-21页 |
·多因素推动粮价持续上行 | 第18-19页 |
·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薄弱 | 第19页 |
·种粮比较效益不高,粮农收入偏低 | 第19-20页 |
·粮食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加大 | 第20-21页 |
·市场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| 第2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21-24页 |
·粮食生产是基础,关系国计民生 | 第22页 |
·产业相对弱质,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| 第22-23页 |
·生产潜力下降,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| 第23页 |
·需求增加,结构矛盾凸显 | 第23-2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| 第24-3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7-31页 |
·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概念及历程回顾 | 第33-51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33-34页 |
·粮食 | 第33页 |
·市场调控 | 第33-34页 |
·粮食市场调控 | 第34页 |
·粮食市场调控的历程回顾 | 第34-38页 |
·自由购销体制时期(1949-1952) | 第35页 |
·高度集中统购统销时期(1953-1978) | 第35-37页 |
·购销双轨制时期(1979-1997) | 第37页 |
·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过渡时期(1998-2003) | 第37-38页 |
·2004 年至今 | 第38页 |
·2004 年以来主要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| 第38-50页 |
·生产性调控政策 | 第40-42页 |
·流通性调控政策 | 第42-47页 |
·收入性调控政策 | 第47-48页 |
·贸易调控政策 | 第48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市场调控政策案例分析 | 第51-83页 |
·稻米 | 第51-58页 |
·稻米产业现状 | 第51-53页 |
·稻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| 第53-58页 |
·小麦 | 第58-66页 |
·小麦产业现状 | 第58-62页 |
·小麦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| 第62-66页 |
·玉米 | 第66-74页 |
·玉米产业现状 | 第66-71页 |
·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| 第71-74页 |
·大豆 | 第74-81页 |
·我国和世界大豆产业现状 | 第74-79页 |
·大豆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| 第79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四章 WTO 规则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| 第83-104页 |
·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成果 | 第83-89页 |
·谈判进程 | 第83-85页 |
·谈判主要内容 | 第85-87页 |
·阶段性成果 | 第87-89页 |
·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停滞的原因 | 第89页 |
·中国加入 WTO 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及政策调整 | 第89-91页 |
·市场准入 | 第90页 |
·出口补贴 | 第90页 |
·国内支持 | 第90-91页 |
·WTO 规则体系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| 第91-103页 |
·黄箱政策 | 第91-100页 |
·绿箱政策 | 第100-102页 |
·支持总量 | 第102-103页 |
·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五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(DEA)的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率分析 | 第104-113页 |
·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| 第104-108页 |
·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| 第104-105页 |
·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 | 第105-108页 |
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(DEA)的中国支农政策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·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效率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·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| 第109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·中国粮食产业支持政策的改进途径 | 第111-112页 |
·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六章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的国际比较 | 第113-133页 |
·美国粮食市场调控 | 第113-120页 |
·补贴政策 | 第115-118页 |
·粮食储备管理政策 | 第118页 |
·贸易政策 | 第118-119页 |
·信息服务政策 | 第119页 |
·评述 | 第119页 |
·美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| 第119-120页 |
·欧盟粮食市场调控 | 第120-125页 |
·价格支持政策 | 第122-123页 |
·补贴政策 | 第123页 |
·贸易政策 | 第123-124页 |
·评述 | 第124页 |
·欧盟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| 第124-125页 |
·日本粮食市场调控 | 第125-129页 |
·价格管理政策 | 第127页 |
·补贴政策 | 第127页 |
·粮食流通管理政策 | 第127页 |
·粮食储备政策 | 第127-128页 |
·贸易政策 | 第128-129页 |
·日本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| 第129页 |
·WTO 规则下世界各国粮食市场调控发展趋势 | 第129-132页 |
·通过立法巩固粮食生产重要地位 | 第129-130页 |
·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基础作用 | 第130页 |
·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过渡 | 第130页 |
·调控政策由“黄箱”向“蓝箱”、“绿箱”转变 | 第130-131页 |
·充分利用国际市场,调节粮食供需 | 第131页 |
·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| 第131-132页 |
·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133-139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33-135页 |
·调控政策成效显著,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| 第133页 |
·黄箱政策空间宽裕,年际支持有所波动 | 第133-134页 |
·调控目标有待调整,口粮作物亟需重视 | 第134页 |
·把握国情主要特点,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| 第134页 |
·粮食特殊商品属性,自由贸易步履维艰 | 第134-135页 |
·对策建议 | 第135-139页 |
·明确产业发展目标,坚持市场调控原则 | 第135-136页 |
·加快粮食立法进程,依法调控粮食市场 | 第136页 |
·有效利用黄箱政策,确保农民生产收益 | 第136-137页 |
·充分利用政策空间,扶持生产健康发展 | 第137页 |
·完善产业运行机制,建设服务支撑体系 | 第137页 |
·合理利用国际市场,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| 第137-138页 |
·分类指导粮食价格,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| 第138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