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的价值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状况的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目前研究的局限和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、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的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党政干部容错的基本理论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党政干部容错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容错 | 第17页 |
2.1.2 党政干部 | 第17页 |
2.1.3 党政干部容错 | 第17-18页 |
2.2 党政干部容错的主要理论依据 | 第18-20页 |
2.2.1 现代民主政治理论 | 第18页 |
2.2.2 责任政府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党政干部容错的思想发展进程 | 第20-22页 |
2.3.1 马克思、恩格斯等有关容错的思想 | 第20页 |
2.3.2 毛泽东、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有关容错的思想 | 第20-21页 |
2.3.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有关容错的思想 | 第21-22页 |
2.4 创新党政干部容错的现实意义 | 第22-25页 |
2.4.1 为做实事,真心改革者保驾护航 | 第23页 |
2.4.2 一定程度激发党员干部做事积极性、创造性 | 第23页 |
2.4.3 治理为官不为,从严治吏,打造责任政府 | 第23页 |
2.4.4 为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良好改革风气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新时期党政干部容错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1 党政干部容错实践中路径面临的问题 | 第25-29页 |
3.1.1 主体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缺失 | 第25-26页 |
3.1.2 对容错的对象范畴界定不清晰 | 第26-27页 |
3.1.3 对容错的依据和标准界定不准确 | 第27-28页 |
3.1.4 现行体制和制度对容错机制的建立保障不够 | 第28-29页 |
3.2 党政干部容错实践中面临问题的原因 | 第29-32页 |
3.2.1 思维观念滞后 | 第29页 |
3.2.2 评判主体单一 | 第29-30页 |
3.2.3 现行考核体系不完善 | 第30页 |
3.2.4 实践程序不科学 | 第30-31页 |
3.2.5 风险预估和监控不足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新时期推进党政干部容错实践的对策思考 | 第32-45页 |
4.1 把握党政干部容错实践路径的原则遵循 | 第32-33页 |
4.1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32页 |
4.1.2 实事求是原则 | 第32页 |
4.1.3 激励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1.4 创新原则 | 第33页 |
4.1.5 法治原则 | 第33页 |
4.2 科学界定党政干部容错的内涵与标准 | 第33-36页 |
4.2.1 明晰党政干部容错的范围 | 第34-35页 |
4.2.2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的权责清单 | 第35页 |
4.2.3 坚守党政干部容错的法制边界 | 第35-36页 |
4.3 不断创新党政干部容错的方法与手段 | 第36-40页 |
4.3.1 树立党政干部容错的勤廉有为导向 | 第36-37页 |
4.3.2 完善党政干部容错的系统程序流程 | 第37-38页 |
4.3.3 形成党政干部容错的上下互动模式 | 第38-40页 |
4.3.4 优化党政干部容错的政治生态环境 | 第40页 |
4.4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容错的体制与机制 | 第40-45页 |
4.4.1 优化党政干部容错的实践运行体制 | 第41-42页 |
4.4.2 完善党政干部容错的程序规范机制 | 第42-43页 |
4.4.3 构建党政干部容错的风险管控机制 | 第43页 |
4.4.4 完善党政干部容错的制度保障机制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3页 |
在学习期间科研情况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