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4.1 帕金森病 | 第12页 |
1.4.2 抗阻训练 | 第12页 |
1.4.3 被迫运动 | 第12页 |
1.4.4 平衡能力 | 第12页 |
1.4.5 害怕跌倒(fear of falling, FOF) | 第12-13页 |
1.4.6 跌倒效能 | 第13页 |
1.4.7 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系统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对象与方法 | 第14-21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6页 |
2.1.1 样本量 | 第14页 |
2.1.2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2.1.3 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2.1.4 剔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1.5 PD诊断标准 | 第15页 |
2.1.6 PD的Hoehn—Yahr分级 | 第15页 |
2.1.7 脱离病例标准 | 第15-16页 |
2.2 研究工具 | 第16-18页 |
2.2.1 一般情况调查表 | 第16页 |
2.2.2 平衡能力的评价 | 第16-17页 |
2.2.3 害怕跌倒心理的评价 | 第17页 |
2.2.4 运动功能的评价 | 第17-18页 |
2.2.5 试验器材 | 第18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3.1 基础药物治疗 | 第18页 |
2.3.2 训练前工作 | 第18页 |
2.3.3 训练期间工作 | 第18-19页 |
2.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4.1 数据管理 | 第19页 |
2.4.2 数据录入 | 第19页 |
2.4.3 数据审核 | 第19页 |
2.4.4 统计分析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21-26页 |
3.1 病例一般资料 | 第21-22页 |
3.1.1 PD患者的年龄结构分析 | 第21页 |
3.1.2 PD患者的性别结构分析 | 第21页 |
3.1.3 PD患者的Hoehn—Yahr分级结构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1.4 PD患者的病程结构分析 | 第22页 |
3.2 PD患者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得分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3.3 PD患者训练前后MFES得分的比较 | 第23页 |
3.4 PD患者训练前后运动功能得分的比较 | 第23-26页 |
3.4.1 PD患者训练前后震颤得分情况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3.4.2 PD患者训练前后肌强直得分情况的比较 | 第24页 |
3.4.3 PD患者训练前后运动迟缓得分情况的比较 | 第24页 |
3.4.4 PD患者训练前后步态得分情况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3.4.5 PD患者训练前后姿势异常得分情况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26-32页 |
4.1 病例的选择 | 第26页 |
4.2 试验的安全性 | 第26页 |
4.3 人口学基本资料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4 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系统可改善PD患者平衡能力 | 第27-28页 |
4.5 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系统可提高PD患者跌倒效能,改善害怕跌倒心理 | 第28页 |
4.6 Motomedviva2型智能训练系统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 | 第28-31页 |
4.6.1 对震颤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4.6.2 对肌强直的影响 | 第29页 |
4.6.3 对运动迟缓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4.6.4 对步态异常的影响 | 第30页 |
4.6.5 对姿势异常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.7 质量控制 | 第31-32页 |
4.7.1 加强患者的依从性 | 第31页 |
4.7.2 保证训练的质量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32-34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32页 |
5.2 创新性 | 第32页 |
5.3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32-33页 |
5.4 展望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综述 | 第49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