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2 实用价值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1 公共政策 | 第20页 |
2.1.2 公共政策执行 | 第20-21页 |
2.1.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| 第21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2.2.1 博弈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委托-代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公共选择理论 | 第23-24页 |
3 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| 第24-32页 |
3.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成效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1.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目标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成效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32页 |
3.2.1 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护,成为实际的利益受损者 | 第27-29页 |
3.2.2 规划与监管工作做的欠缺 | 第29-30页 |
3.2.3 资金匿乏,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| 第30页 |
3.2.4 经济和产业发展落后 | 第30-32页 |
4 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43页 |
4.1 利益博弈因素分析 | 第32-38页 |
4.1.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阶段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1.2 政策执行中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 政策因素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缺乏民主性 | 第38-39页 |
4.2.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缺乏科学性 | 第39页 |
4.3 制度因素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3.1 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缺乏 | 第39-40页 |
4.3.2 缺乏科学规划机制 | 第40页 |
4.3.3 管理体制不健全 | 第40页 |
4.3.4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| 第40-41页 |
4.3.5 投入保障机制缺乏 | 第41页 |
4.3.6 产业和经济支撑机制缺乏 | 第41-42页 |
4.3.7 法律制度不健全 | 第42-43页 |
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经验总结与借鉴 | 第43-47页 |
5.1 诸城“社区服务中心”模式 | 第43-44页 |
5.1.1 主要做法 | 第44页 |
5.1.2 经验与借鉴 | 第44页 |
5.2 莒南“大村庄制”模式 | 第44-45页 |
5.2.1 主要做法 | 第45页 |
5.2.2 经验与借鉴 | 第45页 |
5.3 胶南“一村一社区”模式 | 第45-47页 |
5.3.1 主要做法 | 第46页 |
5.3.2 经验与借鉴 | 第46-47页 |
6 解决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 | 第47-58页 |
6.1 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准则,进行合作博弈 | 第47-50页 |
6.1.1 政府方面 | 第48-49页 |
6.1.2 社区村委会方面 | 第49页 |
6.1.3 企业方面 | 第49-50页 |
6.1.4 农民方面 | 第50页 |
6.2 加强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,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| 第50-52页 |
6.2.1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民主化 | 第51-52页 |
6.2.2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科学化 | 第52页 |
6.3 完善制度,优化博弈规则 | 第52-58页 |
6.3.1 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| 第53页 |
6.3.2 完善科学规划机制 | 第53-54页 |
6.3.3 健全管理体制 | 第54-55页 |
6.3.4 完善监督机制 | 第55页 |
6.3.5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| 第55-56页 |
6.3.6 健全产业和经济支撑机制 | 第56页 |
6.3.7 完善法律制度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