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1.4.1 论文的创新 | 第15页 |
1.4.2 论文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2 “营改增”政策效应导向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现状分析 | 第16-22页 |
2.1 “营改增”政策效应导向 | 第16-17页 |
2.2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状分析 | 第17-22页 |
2.2.1 房地开发产企业经营情况 | 第17-19页 |
2.2.2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情况 | 第19-22页 |
3 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影响分析 | 第22-27页 |
3.1 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影响理论分析 | 第22-25页 |
3.1.1 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税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1.2 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所得税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2 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影响调查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2.1 样本企业的选取 | 第25页 |
3.2.2 数据分析 | 第25-27页 |
4 “营改增”后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4.1 进项税额可抵扣范围有限 | 第27-28页 |
4.1.1 行政性收费难以抵扣 | 第27页 |
4.1.2 贷款利息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| 第27-28页 |
4.2 可抵扣进项税额不足 | 第28-29页 |
4.2.1 建筑业税负转嫁 | 第28页 |
4.2.2 上游供材企业资质不足 | 第28-29页 |
4.3 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不匹配 | 第29页 |
4.4 兼营业务未分别核算 | 第29页 |
4.5 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| 第29-30页 |
4.6 可税前扣除的税金减少 | 第30-31页 |
5 “营改增”后高税负房地产企业应对策略 | 第31-34页 |
5.1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| 第31页 |
5.2 提高进项税额获得比例 | 第31-32页 |
5.2.1 合理制定发包合同,避免建筑业税负转嫁 | 第31-32页 |
5.2.2 选择具有完善资质的上游供材企业 | 第32页 |
5.2.3 增加精装房的开发和销售 | 第32页 |
5.2.4 合理选择出包方式 | 第32页 |
5.3 选择适当的收付款方式 | 第32-33页 |
5.4 兼营业务分开核算 | 第33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附录 | 第38-40页 |
后记 | 第40-4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