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| 第13-15页 |
(一)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13-14页 |
(二)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4-15页 |
五、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“城市街道空间”的认识与思考 | 第17-27页 |
一、街道的概念与分类 | 第17-18页 |
二、街道的物质构成要素 | 第18-20页 |
三、街道中公共生活的体现 | 第20-24页 |
(一) 何谓公共生活 | 第20页 |
(二) 街道与公共生活的演变关系 | 第20-23页 |
(三) 户外活动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四 当前城市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| 第24-27页 |
(一) 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(二) 街道交往空间的构建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环境行为学与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的关联表述 | 第27-39页 |
一、概念表述 | 第27-28页 |
(一) 环境行为学概述 | 第27页 |
(二) 街道交往空间概述 | 第27-28页 |
二、交往空间的基本特性 | 第28-29页 |
三、环境行为学与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(一) 利用环境行为学研究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的可行性 | 第29页 |
(二)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研究的层面 | 第29-30页 |
四、基于行为需求层面的交往空间研究 | 第30-36页 |
(一) 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 | 第30-31页 |
(二) 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 | 第31-36页 |
五、基于空间认知层面的交往空间研究 | 第36-39页 |
(一) 对空间意象的认知 | 第37-38页 |
(二) 对空间场所精神的认知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| 第39-51页 |
一、满足行为需求的街道交往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| 第39-46页 |
(一) 组织高效的交通流线 | 第39-41页 |
(二) 可停留的交往空间 | 第41-43页 |
(三) 行为所需的街道设施 | 第43-45页 |
(四) 宜人的空间尺度 | 第45-46页 |
二、满足空间认知的街道交往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| 第46-51页 |
(一) 有序的街道界面 | 第46-47页 |
(二) 清晰的视觉轮廓线 | 第47-48页 |
(三) 多变的空间色彩 | 第48-49页 |
(四) 丰厚的文化底蕴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构建城市街道交往空间满足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| 第51-59页 |
一、街道交往空间满足的主要功能 | 第51-53页 |
(一) 通行容纳功能 | 第51页 |
(二) 可识别功能 | 第51-52页 |
(三) 社会交往功能 | 第52页 |
(四) 传承历史文脉的功能 | 第52-53页 |
二、城市街道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| 第53-59页 |
(一) 参与性原则 | 第53-54页 |
(二) 多样性原则 | 第54-56页 |
(三) 激发活力原则 | 第56-57页 |
(四) 平等开放原则 | 第57-58页 |
(五)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