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导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分析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-17页 |
1.3.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| 第12-16页 |
1.3.2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5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20-30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2页 |
2.2.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| 第21页 |
2.2.2 新型城镇化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2-30页 |
2.3.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3.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28-30页 |
3 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与评价 | 第30-58页 |
3.1 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 | 第30-32页 |
3.1.1 构建原则 | 第30页 |
3.1.2 确定指标体系的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1.3 构建指标体系 | 第31-32页 |
3.2 许昌市概况 | 第32-33页 |
3.3 研究的地域单元与数据来源 | 第33页 |
3.4 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测算 | 第33-38页 |
3.4.1 主成分提取 | 第33-36页 |
3.4.2 投入产出指标主成分计算结果 | 第36页 |
3.4.3 新型城镇化效率计算结果 | 第36-38页 |
3.5 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 | 第38-56页 |
3.5.1 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5.2 决策单元投影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5.3 许昌市与其它城市相比效率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5.4 许昌分县市效率分析 | 第43-56页 |
3.6 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评价 | 第56-58页 |
4 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8-64页 |
4.1 超效率值计算及影响因素选取 | 第58-60页 |
4.2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及解释 | 第60页 |
4.3 运用SPSS回归分析 | 第60-64页 |
4.3.1 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| 第60-62页 |
4.3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2-64页 |
5 提高许昌市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途径 | 第64-72页 |
5.1 改善城镇发展途径,注重城镇内涵质量的提高 | 第64-66页 |
5.1.1 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| 第64-65页 |
5.1.2 提高中心城区地位 | 第65页 |
5.1.3 推进旧城改造,提高城镇形象 | 第65-66页 |
5.2 调整城镇产业结构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| 第66-67页 |
5.2.1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| 第66页 |
5.2.2 调整产业结构 | 第66-67页 |
5.2.3 提高工业科技含量 | 第67页 |
5.3 界定政府职能,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| 第67-69页 |
5.3.1 转变政府职能 | 第67-68页 |
5.3.2 改变城市层级制度结构 | 第68页 |
5.3.3 加强城镇管理和监督 | 第68-69页 |
5.4 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,提高城镇运营效率 | 第69-72页 |
5.4.1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| 第69页 |
5.4.2 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体系 | 第69-70页 |
5.4.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70-7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73-76页 |
6.2.1 创新点 | 第73-74页 |
6.2.2 不足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