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实践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1页 |
1.3.2 数据收集法 | 第11-12页 |
1.3.3 描述统计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3.4 计量模型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内容简介 | 第13-15页 |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5-2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林权 | 第15页 |
2.1.2 冲突与纠纷 | 第15-16页 |
2.1.3 林权纠纷 | 第16页 |
2.1.4 集体林权 | 第16-17页 |
2.1.5 集体林权纠纷 | 第17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7-19页 |
2.2.1 产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冲突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4 农户行为理论 | 第19页 |
2.3 理论分析框架 | 第19-21页 |
3 江西省铜鼓县集体林权改革及林权纠纷现状分析 | 第21-28页 |
3.1 铜鼓县林业及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| 第21-23页 |
3.1.1 铜鼓县林业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1.2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| 第22-23页 |
3.1.2.1 明晰产权 | 第22页 |
3.1.2.2 减轻税费 | 第22页 |
3.1.2.3 放活经营 | 第22-23页 |
3.1.2.4 规范流转 | 第23页 |
3.2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特点 | 第23-27页 |
3.2.1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种类 | 第23-26页 |
3.2.1.1 按照纠纷的主体所在区域划分 | 第23-25页 |
3.2.1.2 按照纠纷主体性质划分 | 第25页 |
3.2.1.3 按照纠纷的客体划分 | 第25-26页 |
3.2.1.4 常见的其他类型的集体林权纠纷 | 第26页 |
3.2.2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数量 | 第26-2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4 江西省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产生的历史成因分析 | 第28-33页 |
4.1 土地改革中的集体林权纠纷 | 第28-29页 |
4.2 四固定时期的集体林权纠纷 | 第29页 |
4.3 林业“三定”中的集体林权纠纷 | 第29-31页 |
4.4 集体林权纠纷的个案分析 | 第3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5 基于农户层面的江西省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现状及成因分析 | 第33-43页 |
5.1 数据来源及调研说明 | 第33页 |
5.2 农户层面的江西省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现状 | 第33-35页 |
5.3 农户集体林权纠纷是否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38页 |
5.3.1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和说明 | 第35-37页 |
5.3.2 模型估计结果 | 第37-38页 |
5.4 农户集体林权纠纷能否解决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4.1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和说明 | 第38-39页 |
5.4.2 模型估计结果 | 第39-40页 |
5.5 基于农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| 第40-4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6 江西省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制度解决困境 | 第43-51页 |
6.1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制度依据 | 第43页 |
6.1.1 解决集体林权纠纷的国家法律依据 | 第43页 |
6.1.2 解决集体林权纠纷的地方性法规依据 | 第43页 |
6.1.3 解决集体林权纠纷的部门规章依据 | 第43页 |
6.2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调处机构 | 第43-44页 |
6.3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解决流程 | 第44-46页 |
6.3.1 行政调解 | 第44-45页 |
6.3.2 行政裁决 | 第45页 |
6.3.3 行政复议 | 第45页 |
6.3.4 行政诉讼 | 第45-46页 |
6.4 铜鼓县集体林权纠纷的制度困境 | 第46-49页 |
6.4.1 个案分析 | 第46-47页 |
6.4.2 对案件的思考 | 第47-49页 |
6.5 破解集体林权纠纷解决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 | 第49-5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7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51-54页 |
7.1 结论 | 第51-52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9-60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0-61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