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3页 |
1.1.1 BIM的应用现状 | 第8-9页 |
1.1.2 绿建的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1.1.3 绿建与BIM的结合 | 第10-11页 |
1.1.4 建筑环境监控的技术发展 | 第11-12页 |
1.1.5 BIM在绿建设计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空白点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.1 BI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绿色建筑与环境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3 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方法、框架、路线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、组织框架 | 第19-20页 |
1.4.2 框架目标及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2-32页 |
2.1 BIM的原理、定义和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2 BIM的应用领域 | 第23-25页 |
2.2.1 BIM技术应用于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.2 BIM技术应用于施工 | 第24-25页 |
2.2.3 BIM技术应用于运维 | 第25页 |
2.2.4 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 | 第25页 |
2.3 建筑物理环境 | 第25-28页 |
2.3.1 建筑热环境 | 第25页 |
2.3.2 建筑声环境 | 第25-27页 |
2.3.3 建筑光环境 | 第27页 |
2.3.4 自然通风 | 第27-28页 |
2.4 BIM在建筑物理环境中的应用 | 第28-30页 |
2.4.1 风环境模拟 | 第28-29页 |
2.4.2 采光分析模拟 | 第29页 |
2.4.3 热环境分析 | 第29页 |
2.4.4 建筑环境噪声模拟 | 第29-30页 |
2.5 人机交互原理 | 第30-32页 |
2.5.1 人机交互基础理念 | 第30页 |
2.5.2 人机交互发展历程 | 第30-31页 |
2.5.3 人机交互的输入方式 | 第31页 |
2.5.4 人机交互的交互方式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系统设计 | 第32-64页 |
3.1 定义与目的 | 第32页 |
3.2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系统目标及功能 | 第32页 |
3.3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系统分析与组成 | 第32-34页 |
3.4 前端UI的组成、人机界面介绍 | 第34-39页 |
3.4.1 Unity3D简介 | 第35页 |
3.4.2 组态软件简介 | 第35-36页 |
3.4.3 上位机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6页 |
3.4.4 场景建模与数据采集环境参数的模拟展现 | 第36-37页 |
3.4.5 后端编码与系统架构的实现 | 第37-39页 |
3.5 多软件数据共享的数据库搭建 | 第39-45页 |
3.5.1 新建数据源 | 第39-40页 |
3.5.2 新建任务 | 第40-45页 |
3.6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系统的各技术模块 | 第45-64页 |
3.6.1 传感器选型和设备选型的设计原则 | 第45-46页 |
3.6.2 气体传感器测量技术 | 第46-52页 |
3.6.3 温度传感器的技术与选型 | 第52-54页 |
3.6.4 湿度传感器的技术与选型 | 第54-61页 |
3.6.5 所涉及的设备列表: | 第61-64页 |
第4章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系统实验研究 | 第64-75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4.1.1 建模要求 | 第64页 |
4.1.2 BIM模型及应用成果基本要求 | 第64-65页 |
4.2 与现实场景的关联 | 第65-69页 |
4.2.1 现实场景的搭建 | 第65-67页 |
4.2.2 仪器的选择与布置 | 第67-69页 |
4.3 建筑物理环境与BIM交互交互系统的功能展示 | 第69-72页 |
4.3.1 应用界面构成 | 第69-70页 |
4.3.2 固定参数的应用 | 第70-71页 |
4.3.3 可变参数的应用 | 第71-72页 |
4.4 数据查看 | 第72-73页 |
4.4.1 初始数据的查看 | 第72-73页 |
4.4.2 可变参数的查看 | 第73页 |
4.5 结果的生成 | 第73-75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