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4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2 研究思路、方法及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2.1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总体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3 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| 第18-23页 |
2.1 合作金融概念界定 | 第18页 |
2.1.1 合作经济思想 | 第18页 |
2.1.2 合作金融组织 | 第18页 |
2.2 现代金融理论中农村合作金融主要观点 | 第18-20页 |
2.2.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农村金融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| 第20页 |
2.3 国内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
第3章 合作金融组织资金供给与农户需求偏好分析 | 第23-30页 |
3.1 合作金融组织资金供给分析 | 第23-25页 |
3.1.1 合作金融行为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1.2 农村专业合作社中间层的融资行为研究 | 第24-25页 |
3.2 农户需求偏好实证分析 | 第25-30页 |
3.2.1 评价性变量 | 第26-27页 |
3.2.2 偏好性变量 | 第27-30页 |
第四章 我国新型合作性金融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| 第30-37页 |
4.1 1984-1999 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、发展和退出阶段 | 第30-31页 |
4.1.1 1983年至1986年的萌芽阶段 | 第30页 |
4.1.2 1986年至1992年探索发展阶段 | 第30-31页 |
4.1.3 1992年至1996年高速扩张阶段 | 第31页 |
4.1.4 1996年至1999年规范整顿阶段 | 第31页 |
4.1.5 1999年1月以后清理关停阶段 | 第31页 |
4.2 2003-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探索发展阶段 | 第31-32页 |
4.3 2007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规范化发展阶段 | 第32-34页 |
4.3.1 农村资金互助社 | 第32-33页 |
4.3.2 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并由农业、供销等部门推动建立的信用合作组织 | 第33页 |
4.3.3 贫困村资金互助社 | 第33-34页 |
4.3.4 担保合作性金融组织 | 第34页 |
4.4 我国新型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 | 第34-37页 |
第5章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--基于山东省的案例分析 | 第37-46页 |
5.1 基本情况 | 第37-38页 |
5.1.1 发起方式及注册部门 | 第37-38页 |
5.1.2 社员情况 | 第38页 |
5.1.3 内部治理情况 | 第38页 |
5.2 资金规模及来源 | 第38-40页 |
5.2.1 资金规模 | 第38-39页 |
5.2.2 资金来源 | 第39-40页 |
5.3 资金运用情况 | 第40-42页 |
5.3.1 资金发放情况 | 第40页 |
5.3.2 利润及费用情况 | 第40-42页 |
5.3.3 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关系 | 第42页 |
5.4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 | 第42-43页 |
5.5 主要特点 | 第43-44页 |
5.6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4-46页 |
第六章 构建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分析 | 第46-50页 |
(1)加大政府扶持和保护力度,健全合作金融立法和内部管理制度,促进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| 第46-47页 |
(2)农村合作金融应以生产合作组织为基础,注重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| 第47页 |
(3)农村合作金融应严格坚守合作制原则,尽量将范围限定在村镇一级 | 第47-48页 |
(4)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应纳入地方金融监管,坚决避免"两个发展倾向" | 第48-49页 |
(5)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酷组织资金来源,优化金融管理服务模式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附件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