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23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20页 |
一、对西周都城的整体研究 | 第12-15页 |
二、对单个都城地望的研究 | 第15-20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、范围、内容以及方法 | 第20-23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二、研究范围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西周部分都城地望问题探讨 | 第23-55页 |
第一节 周人的起源及其都城变迁 | 第23-26页 |
第二节 豳的地望 | 第26-31页 |
第三节 洛邑、成周、王城、新邑的关系及其地望 | 第31-41页 |
一、武王选址、营建洛邑事迹考辩 | 第31-33页 |
二、洛邑与成周、王城、新邑等的相互关系 | 第33-40页 |
三、洛邑(成周)的地望问题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(?)京、周、郑、程的地望与性质 | 第41-54页 |
一、(?)京 | 第41-46页 |
二、周 | 第46-48页 |
三、郑 | 第48-52页 |
四、程 | 第52-54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二章 豳、岐邑、丰邑、镐京、洛邑的选址与营建 | 第55-75页 |
第一节 公刘对豳的选址与营建 | 第55-58页 |
一、公刘对豳地的选址与营建 | 第55-57页 |
二、公刘营豳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古公亶父对岐邑的选址与营建 | 第58-61页 |
一、古公南迁与择居周原 | 第58-59页 |
二、岐邑的营建过程 | 第59-60页 |
三、岐邑的营建特点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丰邑的选址与营建 | 第61-64页 |
一、丰邑的选址 | 第61-63页 |
二、丰邑的营建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镐京的选址与营建 | 第64-66页 |
一、镐京的选址 | 第64-65页 |
二、镐京的营建 | 第65-66页 |
三、丰镐二京选址与营建的特点 | 第66页 |
第五节 武王、周公对洛邑进行规划、选址与营建 | 第66-73页 |
一、武王对洛邑的初步规划与选址设想 | 第66-70页 |
二、周公、召公对洛邑进行选址与营建 | 第70-73页 |
第六节 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三章 西周都城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 | 第75-107页 |
第一节 岐邑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 | 第75-85页 |
一、先周时期的岐邑及其分布范围 | 第75-77页 |
二、西周时期的岐邑及其设施 | 第77-82页 |
三、岐邑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及其特点 | 第82-85页 |
第二节 丰邑 | 第85-90页 |
一、先周时期的丰邑及其遗存范围 | 第85-86页 |
二、西周时期的丰邑及其设施 | 第86-89页 |
三、丰邑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 | 第89-90页 |
第三节 镐京 | 第90-94页 |
一、镐京的设施 | 第90-92页 |
二、镐京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以及丰镐二京的布局特点 | 第92-94页 |
第四节 洛邑(成周) | 第94-103页 |
一、洛邑(成周)的设施 | 第94-96页 |
二、洛邑(成周)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及其特点 | 第96-101页 |
三、对相关都城布局理论的讨论 | 第101-103页 |
第五节 西周都城的实践与营国制度 | 第103-106页 |
第六节 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四章 结语 | 第107-111页 |
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学术意义 | 第107-108页 |
第二节 仍需探讨的西周都城的问题 | 第108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8页 |
附录 | 第118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