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21页 |
1.1 活体动物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1.1 量子点发光成像研究 | 第9-10页 |
1.1.2 生物发光成像研究 | 第10页 |
1.1.3 上转换发光成像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1.4 长余辉发光成像研究 | 第11页 |
1.2 余辉材料的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铝酸盐余辉材料 | 第12页 |
1.2.2 硅酸盐余辉材料 | 第12-13页 |
1.2.3 镓酸盐余辉材料 | 第13页 |
1.3 余辉材料的机理模型 | 第13-19页 |
1.3.1 空穴转移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3.2 位型坐标模型 | 第15-16页 |
1.3.3 电子传输模型 | 第16-17页 |
1.3.4 双光子吸收模型 | 第17-18页 |
1.3.5 遂川效应模型 | 第18-19页 |
1.4 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分析方法与实验设计 | 第21-25页 |
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 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实验设计 | 第22-23页 |
2.3 主要表征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 | 第23页 |
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23页 |
2.3.3 荧光光谱 | 第23页 |
2.3.4 余辉发光光谱和余辉衰减曲线 | 第23页 |
2.3.5 热释发光曲线 | 第23-24页 |
2.3.6 活体成像系统 | 第24页 |
2.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合成、机理研究及成像应用 | 第25-49页 |
3.1 前言 | 第25-26页 |
3.2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6-27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3.1 水热法制备ZnGa_2O_4:Cr~(3+)纳米晶 | 第27页 |
3.3.2 水热法制备ZnGa2O_4:Cr~(3+),Ln~(3+)纳米晶 | 第27-28页 |
3.3.3 毒理实验 | 第28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7页 |
3.4.1 近红外ZnGa2O_4:Cr~(3+),Ln~(3+)纳米晶的形貌特征 | 第28-32页 |
3.4.2 近红外ZnGa2O_4:Cr~(3+),Ln~(3+)纳米晶的光学性质 | 第32-35页 |
3.4.3 近红外ZnGa2O_4:Cr~(3+),Ln~(3+)纳米晶的热释发光光谱 | 第35-43页 |
3.4.4 长余辉发光材料机理解释 | 第43-45页 |
3.4.5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活小鼠体内的发光成像 | 第45-47页 |
3.5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光激励性质研究及成像应用 | 第49-61页 |
4.1 前言 | 第49页 |
4.2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9-5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0页 |
4.3.1 材料体系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4.3.2 近红外相干光激发的光激励荧光 | 第51-52页 |
4.3.3 光激励荧光的可重复性 | 第52-55页 |
4.3.4 光激励荧光的激发功率可调谐性 | 第55-56页 |
4.3.5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活小鼠体内的发光成像 | 第56-60页 |
4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