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意义及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基本架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资本主义的定义及其背景 | 第15-23页 |
2.1 桑巴特对“资本主义”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2 桑巴特论资本主义精神及其角色定位 | 第16-18页 |
2.3 桑巴特“资本主义”概念与韦伯的比较 | 第18-23页 |
2.3.1 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 | 第18-19页 |
2.3.2 韦伯论资本主义精神及其角色定位 | 第19-21页 |
2.3.3 桑巴特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比较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资本主义的动力 | 第23-38页 |
3.1 奢侈与资本主义 | 第23-28页 |
3.1.1 奢侈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3.1.2 奢侈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 | 第24-27页 |
3.1.3 桑巴特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动力逻辑的比较研究 | 第27-28页 |
3.2 犹太人与犹太教伦理 | 第28-38页 |
3.2.1 犹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| 第29-32页 |
3.2.2 犹太教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意义 | 第32-35页 |
3.2.3 韦伯对于桑巴特观点的评价 | 第35-38页 |
第4章 资本主义的困境及其超越:桑巴特论德意志社会主义 | 第38-51页 |
4.1 资本主义的困境 | 第38-41页 |
4.1.1 社会内部的毁灭 | 第38-39页 |
4.1.2 生活方式的衰颓 | 第39-40页 |
4.1.3 公共生活的退变 | 第40-41页 |
4.1.4 精神生活的枯竭 | 第41页 |
4.2 桑巴特的社会主义设想 | 第41-48页 |
4.2.1 社会主义的概念 | 第42-43页 |
4.2.2 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| 第43-45页 |
4.2.3 资本主义的超越:德意志社会主义 | 第45-48页 |
4.3 桑巴特与韦伯关于困境与超越的对比研究 | 第48-51页 |
第5章 结论及其讨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