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颈部肌肉主动力的乘员侧面碰撞头颈部损伤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汽车事故发展态势 | 第9页 |
1.1.2 侧面碰撞事故调查 | 第9-10页 |
1.1.3 头颈部损伤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汽车侧面碰撞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1 汽车侧面碰撞法规 | 第11页 |
1.2.2 汽车侧面碰撞试验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颈部损伤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颈部损伤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3.2 颈部损伤机理的生物实验研究 | 第13页 |
1.3.3 颈部损伤机理的数值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颈部解剖学结构及侧面碰撞生物力学 | 第16-25页 |
2.1 颈部解剖结构及运动学特征 | 第16-22页 |
2.1.1 颈椎及其运动学 | 第16-18页 |
2.1.2 椎间盘及其运动学 | 第18-19页 |
2.1.3 颈部韧带及其运动学 | 第19-20页 |
2.1.4 颈部肌肉及其运动学 | 第20-22页 |
2.2 人体颈部运动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2.1 头颈部的整体运动特征 | 第22页 |
2.2.2 颈部在侧面碰撞中的运动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 头颈部损伤准则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侧面碰撞头颈部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| 第25-38页 |
3.1 头颈基础模型 | 第25页 |
3.2 具有肌肉组织的头颈有限元模型 | 第25-32页 |
3.2.1 颈部肌肉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3.2.2 骨骼肌力学特性及材料参数确定 | 第27-31页 |
3.2.3 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型概览 | 第31-32页 |
3.3 志愿者侧碰实验验证 | 第32-34页 |
3.3.1 志愿者侧碰实验 | 第32-33页 |
3.3.2 头颈有限元模型侧碰验证 | 第33-34页 |
3.4 验证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侧面碰撞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38-45页 |
4.1 ES-Ⅱ 假人有限元模型 | 第38-40页 |
4.2 混合假人模型 | 第40-41页 |
4.3 侧面碰撞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41-42页 |
4.3.1 侧碰台车和座椅模型 | 第41页 |
4.3.2 安全带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3.3 侧面碰撞约束系统模型 | 第42页 |
4.4 验证结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侧面碰撞中头颈部的动力学响应和损伤分析 | 第45-64页 |
5.1 整车侧面碰撞模拟 | 第45-49页 |
5.1.1 实车侧面碰撞试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1.2 整车侧面碰撞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5.1.3 整车侧面碰撞模型的验证 | 第47-49页 |
5.2 侧面碰撞乘员舱模型 | 第49-50页 |
5.3 实车侧碰撞头颈运动学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3.1 低、中、高强度侧碰模型对照组 | 第50-51页 |
5.3.2 乘员头颈部动力学响应 | 第51-54页 |
5.4 乘员颈部局部生物力学响应 | 第54-62页 |
5.4.1 椎体生物力学响应 | 第54-57页 |
5.4.2 椎间盘生物力学响应 | 第57-6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