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人对氧磷酶1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英文缩略词表第12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9页
    1.1 对氧磷酶概述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对氧磷酶1的性质及研究背景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对氧磷酶1与人类流行病的关系第17-19页
    1.2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常用的巴斯德毕赤酵母宿主菌类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常用的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元件与载体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影响巴斯德毕赤酵母高效表达外源蛋白的主要因素第25-27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7-29页
第二章 人对氧磷酶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纯化第29-5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9-30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试剂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株与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引物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剂与耗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培养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实验仪器第34-36页
    2.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pPICZA-PON1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pPICZA-PON1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重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X33/pPICZA-PON1的构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重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X33/pPICZA-PON1的鉴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重组蛋白人对氧磷酶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、纯化与酶活力测定第42-45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重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X33/pPICZA-PON1构建与筛选鉴定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重组蛋白PON1的表达、纯化与鉴定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讨论第50-51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三章 重组人对氧磷酶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的发酵条件优化第52-6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2-53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试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株与材料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剂与耗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培养基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实验仪器第54页
    3.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重组人对氧磷酶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优化表达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初始诱导菌体浓度对rhPON1摇瓶发酵过程中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6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对rhPON1表达存在影响的单因素实验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rhPON1表达优化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初始诱导菌体浓度对rhPON1摇瓶发酵过程中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讨论第65-6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四章 重组人对氧磷酶1的酶学性质分析第67-7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7-68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试剂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剂与耗材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仪器第70页
    4.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重组蛋白PON1的表达与酶活力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组蛋白PON1的酶学性质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rhPON1动力学参数测定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rhPON1的最适反应温度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rhPON1的热稳定性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rhPON1的最适反应pH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金属离子及抑制剂对rhPON1酶活力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讨论第76-7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9-8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9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9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附件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磁性金属—生物分子框架材料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及其应用研究
下一篇:秦岭太白山第四纪冰川地貌与冰碛物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