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1 过氧化物酶体 | 第11-20页 |
1.1 过氧化物酶体的生活史 | 第12-16页 |
1.1.1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(图1-2) | 第12-15页 |
1.1.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 | 第15页 |
1.1.3 过氧化物酶体降解 | 第15-16页 |
1.2 过氧化物酶体参与的生化代谢 | 第16-18页 |
1.2.1 脂肪酸β-氧化 | 第16页 |
1.2.2 乙醛酸循环 | 第16-17页 |
1.2.3 黑色素合成 | 第17页 |
1.2.4 细胞壁形成 | 第17页 |
1.2.5 伏鲁宁体 | 第17-18页 |
1.3 过氧化物酶体与致病性 | 第18-20页 |
1.3.1 PEX基因与真菌致病性 | 第18-19页 |
1.3.2 脂肪酸β-氧化与致病机制 | 第19-20页 |
1.3.3 乙醛酸循环与致病机制 | 第20页 |
1.3.4 伏鲁宁体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| 第20页 |
2 稻瘟病菌 | 第20-23页 |
2.1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 | 第21-23页 |
2.1.1 孢子萌发 | 第21-22页 |
2.1.2 附着胞的分化及成熟 | 第22页 |
2.1.3 附着胞的侵入及扩展 | 第22页 |
2.1.4 再侵染 | 第22-23页 |
2.2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的功能基因 | 第23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 稻瘟病菌泛素结合复合体基因MoPEX22L的功能研究 | 第25-4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2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25-26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26-27页 |
1.3 菌株培养及保存 | 第27-28页 |
1.4 大肠杆菌转化 | 第28页 |
1.5 农杆菌转化 | 第28页 |
1.6 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28页 |
1.7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| 第28-29页 |
1.8 表型测定 | 第29-32页 |
1.8.1 生长速度测定 | 第29页 |
1.8.2 产孢量测定 | 第29页 |
1.8.3 黑色素产量 | 第29-30页 |
1.8.4 致病性测定 | 第30页 |
1.8.5 侵染 | 第30-31页 |
1.8.6 生化代谢测定 | 第31页 |
1.8.7 细胞壁完整性和活性氧耐受性测定 | 第31页 |
1.8.8 孢子萌发、附着胞形成及附着胞膨压测定 | 第31-32页 |
1.8.9 分生孢子的脂肪粒染色 | 第32页 |
1.8.10 有性生殖 | 第32页 |
1.8.11 PTS1和PTS2相关蛋白的定位 | 第32页 |
2 结果分析 | 第32-47页 |
2.1 MoPEX22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比对 | 第32-33页 |
2.2 MoPEX22L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上 | 第33-34页 |
2.3 MoPEX22L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| 第34页 |
2.3.1 敲除载体的构建与目的基因的敲除 | 第34页 |
2.3.2 突变体的筛选与验证 | 第34页 |
2.4 MoPEX22L影响PTS1、PTS2在过氧化物酶体上的定位 | 第34-35页 |
2.5 MoPEX22L基因缺失导致脂肪酸的β-氧化功能障碍 | 第35-36页 |
2.6 MoPEX22L基因缺失突变体对维持细胞壁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| 第36-37页 |
2.7 MoPEX22L基因缺失突变体对活性氧、甲基紫精敏感 | 第37-39页 |
2.8 MoPEX22L参与正常的营养生长及产孢 | 第39-41页 |
2.9 MoPEX22L基因 | 第41-43页 |
2.10 MoPEX22L基因缺失导致稻瘟病菌致病性减弱 | 第43-44页 |
2.11 MoPEX22L基因参与寄主侵入及侵染菌丝扩展 | 第44-46页 |
2.12 MoPEX22L基因参与有性生殖过程 | 第46-47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附录1 缩略词 | 第54-55页 |
附录2 培养基配方 | 第55-56页 |
附录3 缓冲液配方 | 第56-57页 |
附录4 构建载体 | 第57-58页 |
附录5 PCR反应程序 | 第58-59页 |
附录6 胶回收 | 第59-60页 |
附录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附录8 稻瘟病菌A tMT转化 | 第61-62页 |
附录9 基因组DNA小量提取 | 第62-63页 |
附录10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| 第63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