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导论 | 第7-11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1.3 框架结构 | 第8-1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8-10页 |
1.3.2 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2 平政院概况 | 第11-20页 |
2.1 平政院的设立 | 第11-13页 |
2.1.1 平政院设立的历史背景 | 第11-12页 |
2.1.2 平政院的法律规程 | 第12-13页 |
2.2 平政院的组织机构 | 第13-15页 |
2.2.1 平政院的架构 | 第13页 |
2.2.2 肃政厅 | 第13-14页 |
2.2.3 审判庭 | 第14-15页 |
2.3 平政院的职能 | 第15-16页 |
2.3.1 肃政厅的具体职能 | 第15-16页 |
2.3.2 审判庭的行政诉讼职能 | 第16页 |
2.4 平政院纠弹案件概况 | 第16-20页 |
3 纠弹案件的受理 | 第20-26页 |
3.1 纠弹案件的受案范围 | 第20-22页 |
3.1.1 违法违宪事件 | 第21页 |
3.1.2 行贿受贿、营私舞弊和溺职殃民事件 | 第21-22页 |
3.2 纠弹案件的来源 | 第22-25页 |
3.2.1 肃政厅的主动调查 | 第22-23页 |
3.2.2 人民告诉或告发 | 第23-24页 |
3.2.3 大总统特交 | 第24-25页 |
3.3 纠弹案件的受理程序 | 第25-26页 |
4 纠弹案件的处理 | 第26-39页 |
4.1 肃政厅与平政院、大理院之间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4.1.1 平政院和大理院 | 第26-27页 |
4.1.2 肃政厅和平政院 | 第27-28页 |
4.2 肃政厅提起纠弹 | 第28-33页 |
4.2.1 纠弹职能执行者——都肃政史和肃政史 | 第28-31页 |
4.2.2 纠弹案件的审查 | 第31-32页 |
4.2.3 肃政厅向平政院提起纠弹 | 第32-33页 |
4.3 平政院对纠弹案件的审理 | 第33-38页 |
4.3.1 审理组织 | 第33-35页 |
4.3.2 审理前的准备 | 第35页 |
4.3.3 案件审理 | 第35-38页 |
4.4 大理院的对案件的最终判决 | 第38-39页 |
5 平政院纠弹制度评析 | 第39-44页 |
5.1 平政院纠弹制度值得肯定之处 | 第39-41页 |
5.1.1 法律颁制比较健全,纠弹制度比较完备 | 第39-40页 |
5.1.2 打击违法官吏,整顿了官场 | 第40页 |
5.1.3 权力构建分配合理,办案队伍整体素质高 | 第40-41页 |
5.2 平政院制度存在的缺陷 | 第41-43页 |
5.2.1 大总统过度专权,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纠弹独立 | 第41页 |
5.2.2 肃政厅对纠弹案件没有判决权,降低了纠弹的效力 | 第41-42页 |
5.2.3 肃政厅没有地方下设机构,行使职能范围有限 | 第42页 |
5.2.4 缺陷存在的缘由 | 第42-43页 |
5.3 纠弹制度的启示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