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8页 |
| ·引言 | 第15-16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SPPs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| 第18-34页 |
| ·等离子体激元的产生 | 第18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色散关系 | 第18-21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特征长度 | 第21-23页 |
| ·SPPs波长 | 第22页 |
| ·SPPs的传递长度 | 第22-23页 |
| ·SPPs的趋肤深度 | 第23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励方式 | 第23-28页 |
| ·衰减全反射 | 第24-27页 |
| ·光栅耦合 | 第27页 |
| ·粗糙表面散射 | 第27-28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和应用 | 第28-33页 |
| ·SPPs亚波长光学新颖效应 | 第28-31页 |
| ·SPPs的重要应用 | 第31-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数值模拟计算的理论基础 | 第34-44页 |
| ·引言 | 第34页 |
| ·Yee元胞网格与基本差分形式 | 第34-40页 |
| ·Yee元胞网格及其优点 | 第34-36页 |
| ·Maxwell方程在Yee网格下的差分形式 | 第36-38页 |
| ·数值稳定条件与数值色散 | 第38-40页 |
| ·吸收边界条件和入射波的引入 | 第40-41页 |
| ·吸收边界条件的必要性 | 第40页 |
| ·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 | 第40-41页 |
| ·引入入射波的方法 | 第41页 |
| ·三种色散介质模型的介电常数 | 第41-42页 |
| ·Drude模型 | 第42页 |
| ·Lorentz模型 | 第42页 |
| ·Lorentz-Drude模型 | 第42页 |
| ·周期结构的边界条件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金属光栅耦合结构SPPs的激发特性 | 第44-49页 |
| ·金属刻槽光栅结构 | 第44页 |
| ·用FDTD数值模拟SPPs激发特性 | 第44-45页 |
| ·数值模拟与理论值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| ·讨论SPPs激发与光栅深度d的关系 | 第46-48页 |
| ·利用FDTD来模拟反射率曲线 | 第46-47页 |
| ·理论分析d在SPPs耦合中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五章 金属衬底上电介质光栅耦合结构SPPs的激发特性 | 第49-55页 |
| ·电介质光栅激发SPPs | 第49-51页 |
| ·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比较 | 第50页 |
| ·光栅深度d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采用电介质光栅激发SPPs的优点 | 第51页 |
| ·FDTD模拟新型波导 | 第51-53页 |
| ·新型波导 | 第51-52页 |
| ·电介质波导 | 第52-53页 |
| ·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53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|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61-6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2-63页 |
| 硕土研究生举似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