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研究

摘要第12-13页
ABSTRACT第13页
第1章 导论第14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5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7-20页
    1.6 本文创新点第20-21页
第2章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的相关理论第21-25页
    2.1 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概述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内涵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流程第21-22页
    2.2 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的类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对公授信风险的成因第23-25页
第3章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第25-30页
    3.1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整体框架第25-26页
    3.2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架构及流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架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流程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程序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公授信风险的识别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对公授信风险的评估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对公授信风险的监控第27-28页
    3.4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策略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风险规避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风险分散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风险转移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风险补偿第28-30页
第4章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0-48页
    4.1 JT银行概况第30页
    4.2 JT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现状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对公授信业务行业分布及客户结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对公授信客户及地域分布集中度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对公授信担保方式分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对公授信业务资产质量第32-34页
    4.3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架构与内容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架构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内容第35-39页
    4.4 JT银行对公授信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贷前授信受理、调查与申报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授信审批与放款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贷后授信资产管理第40-41页
    4.5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评估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对公授信对象评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对公授信业务评级第42页
    4.6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应对策略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风险规避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风险分散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风险转移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风险补偿第43页
    4.7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风险预警系统有待完善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授信业务流程存在隐患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对公授信风险评估方法存在问题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第46-48页
第5章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第48-54页
    5.1 风险预警系统的优化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预警作用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成立中控部门第48页
    5.2 授信业务流程的优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授信准入调查阶段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授信审批与放款阶段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贷后授信资产管理第50页
    5.3 对公授信内部评级方法的优化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成立授信风险评级部门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完善内部评级方法第50-52页
    5.4 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的优化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风险监控垂直管理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成立质量控制部门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对公授信风险制度应与时俱进第53-54页
第6章 JT银行对公授信风险新管理体系的应用——以JT银行对D公司授信为例第54-72页
    6.1 D公司概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D公司简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各行授信情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对外担保情况第55页
    6.2 JT银行对D公司授信过程介绍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授信业务背景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财务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行业风险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供应商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工程项目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管理层评价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借款原因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8 还款能力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9 担保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0 授信对象评级和授信业务评级第62页
    6.3 D公司授信风险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JT银行对D公司授信的问题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JT银行对D公司授信的改进措施第64-72页
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2-76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7.2 政策建议第73-74页
    7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附件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美家庭金融行为比较
下一篇: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