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研究及其应用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有关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有关研究第12-16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资料选取和研究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资料选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18-19页
第二章 江苏省冬小麦各生育期近40年气候变化分析第19-31页
    2.1 资料与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江苏省冬小麦各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苏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苏中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苏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第25-28页
    2.3 周期性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4 M-K检验第29-3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冬小麦适宜度模型的计算第31-47页
    3.1 模型的计算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温度的适宜度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降水的适宜度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日照时数的适宜度度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气候适宜度模型第35页
    3.2 适宜度的变化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江苏省适宜度的变化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苏北地区的适宜度变化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苏中地区冬小麦的适宜度变化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苏南地区冬小麦适宜度的变化第42-45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 江苏省冬小麦灾害指数的分析第47-61页
    4.1 冻害指数第47-49页
    4.2 干旱指数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干旱指标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干旱指标的验证第54-56页
    4.3 连阴雨指数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连阴雨指数的计算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连阴雨指数的验证第59-6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1-66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61-63页
    5.2 讨论与展望第63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1页
作者简介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NSGA-Ⅱ的气象灾害应急储备库选址与资源调度模型研究
下一篇:浙江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