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 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4-22页 | 
| 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-17页 | 
| 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7-21页 | 
| 1.2.3 总结评价 | 第21-22页 | 
| 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 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 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 
| 1.3.3 研究框架 | 第23-25页 | 
|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| 第25-32页 | 
| 2.1 城市群基础理论 | 第25-26页 | 
| 2.2 新区域主义基础理论 | 第26-27页 | 
| 2.2.1 新区域主义内涵 | 第26页 | 
| 2.2.2 新区域主义特征 | 第26-27页 | 
| 2.3 区域一体化基础理论 | 第27-28页 | 
| 2.4 区域治理基础理论 | 第28-31页 | 
| 2.4.1 区域治理内涵 | 第28-29页 | 
| 2.4.2 区域治理目标 | 第29-30页 | 
| 2.4.3 区域治理结构 | 第30-31页 | 
| 2.5 新区域主义、区域一体化、区域治理三者关系 | 第31-32页 | 
| 第三章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| 第32-50页 | 
| 3.1 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概况 | 第32-33页 | 
| 3.2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历史进程 | 第33-36页 | 
| 3.2.1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阶段划分 | 第33-35页 | 
| 3.2.2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演变特征 | 第35-36页 | 
| 3.3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6-40页 | 
| 3.3.1 空间布局现状 | 第36-38页 | 
| 3.3.2 要素流动现状 | 第38-39页 | 
| 3.3.3 体制机制现状 | 第39-40页 | 
| 3.4 长株潭一体化发育程度评价 | 第40-50页 | 
| 3.4.1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0-43页 | 
| 3.4.2 数据来源与权重确定 | 第43-46页 | 
| 3.4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6-50页 | 
| 第四章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中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| 第50-60页 | 
| 4.1 不同治理主体的研究 | 第50-55页 | 
| 4.1.1 政府治理机制 | 第50-52页 | 
| 4.1.2 市场治理机制 | 第52页 | 
| 4.1.3 社会治理机制 | 第52-54页 | 
| 4.1.4 长株潭城市群治理主体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| 第54-55页 | 
| 4.2 不同治理空间的研究 | 第55-60页 | 
| 4.2.1 五大示范区 | 第55-56页 | 
| 4.2.2 长株潭“绿心”地区 | 第56-58页 | 
| 4.2.3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| 第58页 | 
| 4.2.4 长株潭城市群治理空间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| 第58-60页 | 
| 第五章 基于“新区域主义”的一体化区域治理经验借鉴 | 第60-68页 | 
| 5.1 德国莱茵·鲁尔地区多中心治理 | 第60-61页 | 
| 5.1.1 莱茵·鲁尔地区基本概况 | 第60页 | 
| 5.1.2 多元复合的多中心区域治理 | 第60-61页 | 
| 5.2 荷兰兰斯塔德“绿心”治理 | 第61-64页 | 
| 5.2.1 兰斯塔德“绿心”基本概况 | 第61-62页 | 
| 5.2.2 兰斯塔德“绿心”变迁历史 | 第62-63页 | 
| 5.2.3 兰斯塔德地区“绿心”治理策略 | 第63-64页 | 
| 5.3 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治理 | 第64-66页 | 
| 5.3.1 珠江三角洲基本概况 | 第64-65页 | 
| 5.3.2 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治理策略 | 第65-66页 | 
| 5.4 经验借鉴 | 第66-68页 | 
| 5.4.1 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开发 | 第66页 | 
| 5.4.2 构架区域的多重目标体系 | 第66-67页 | 
| 5.4.3 坚持政府对区域的整体引导 | 第67页 | 
| 5.4.4 强化非正式区域治理途径 | 第67页 | 
| 5.4.5 倡导多角色共同参与决策 | 第67-68页 | 
| 第六章 “新区域主义”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治理导向 | 第68-73页 | 
| 6.1 治理目标的一体化 | 第68页 | 
| 6.2 治理主体的一体化 | 第68-69页 | 
| 6.3 示范共建的一体化 | 第69-70页 | 
| 6.4 空间规划的一体化 | 第70-71页 | 
| 6.5 机制建设的一体化 | 第71-73页 | 
|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3-76页 | 
| 7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 
| 7.2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74页 | 
| 7.3 展望 | 第74-7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 
|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2-83页 | 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