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25页 |
一、研究缘起与学术价值 | 第12-13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与认识 | 第13-21页 |
三、核心概念和时段界定 | 第21-23页 |
四、研究重点、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| 第23-24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一章 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| 第25-49页 |
一、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| 第25-32页 |
(一) 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5-27页 |
(二) 近代湖北农业教育的兴起与演进 | 第27-32页 |
二、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| 第32-37页 |
(一) 战时湖北农业经济的变动与战时农业政策的推行 | 第32-34页 |
(二) 战时湖北教育中心的西移与“计划教育”的出台 | 第34-35页 |
(三) 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| 第35-37页 |
三、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师资与机构设置 | 第37-49页 |
(一) 多元与精专:农学院的师资力量 | 第37-41页 |
(二) 鄂籍主导:农学院学生的情况分析 | 第41-43页 |
(三) “教”“管”相长:农学院的组织运行机制 | 第43-46页 |
(四) “耕读”与“新农”:管泽良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办学理念 | 第46-49页 |
第二章 计划与统筹: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业教学 | 第49-66页 |
一、抗战与农教:战时湖北的计划农业教育 | 第49-50页 |
二、农学院的教学运行体制 | 第50-55页 |
(一) 战时需要下的学科设置 | 第50-51页 |
(二) 教部标准下的课程安排 | 第51-53页 |
(三) 学分制下的考试与成绩 | 第53-55页 |
三、农学院的教学特色 | 第55-66页 |
(一) 授教均等下的公费制教育 | 第55-58页 |
(二) 自产自供下的生产化教育 | 第58-59页 |
(三) “四自三化”下的特色训导教育 | 第59-61页 |
(四) 统筹安排下的学生升学与就业 | 第61-66页 |
第三章 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学研究 | 第66-95页 |
一、战时鄂西农业的地域特征 | 第66-67页 |
二、农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 | 第67-73页 |
(一) 农艺系:农作与森林树木研究 | 第67-69页 |
(二) 园艺系:园艺与经济作物研究 | 第69-70页 |
(三) 农业经济系:农村与社会经济研究 | 第70-71页 |
(四) 植物病虫害系:植物病害与防治研究 | 第71-73页 |
三、农学院的特色研究 | 第73-87页 |
(一) 沙凤护与鄂西油桐、柑橘研究 | 第74-80页 |
(二) 李凤荪与棉田昆虫研究 | 第80-83页 |
(三) 王庆延与鄂西土壤研究 | 第83-86页 |
(四) 王一蛟与农村经济学研究 | 第86-87页 |
四、农学院农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| 第87-95页 |
(一) 知行合一:注重农场建设和实地调查 | 第87-91页 |
(二) 他山之石:与其他农业机构合作研究 | 第91-95页 |
第四章 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业推广 | 第95-109页 |
一、农业推广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| 第95-100页 |
(一) 农业推广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| 第95-96页 |
(二) 协助建立战时初高级农推教育体系 | 第96-97页 |
(三) 配合战时需要的农民教育 | 第97-100页 |
二、行之有效的战时农业推广方法 | 第100-109页 |
(一) 恩施向家乡农业推广实验区 | 第100-104页 |
(二) 康乐委员会的农业推广宣传 | 第104-105页 |
(三) 特约农户之农田示范见习 | 第105-107页 |
(四) 农业刊物的媒介推广 | 第107-109页 |
结语 | 第109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