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1.2 土拱效应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1.2.1 土拱效应的发展历程 | 第11页 |
| 1.2.2 土拱效应的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3 土拱效应的试验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2.4 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2.5 双排桩土拱的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1.3 关于本文取双排桩土拱效应进行研究的说明 | 第14-15页 |
| 1.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| 1.4.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| 1.4.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研究 | 第18-28页 |
| 2.1 组合式抗滑桩土拱类型及前排桩桩前土抗力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2.1.1 双排桩段土拱类型 | 第18-19页 |
| 2.1.2 双排桩桩前土抗力 | 第19页 |
| 2.2 两种类型土拱计算模型 | 第19-23页 |
| 2.2.1 基本假定 | 第19-20页 |
| 2.2.2 合理拱轴线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2.2.3 端承拱力学计算模型 | 第21-22页 |
| 2.2.4 摩擦拱力学计算模型 | 第22-23页 |
| 2.3 双排桩桩其他相关因素计算 | 第23-24页 |
| 2.3.1 双排桩前后排桩间距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双排桩桩间距分析 | 第24页 |
| 2.4 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桩的分配 | 第24-25页 |
| 2.4.1 前排桩桩前无抗力 | 第24页 |
| 2.4.2 前排桩桩前有抗力 | 第24-25页 |
| 2.5 前排桩桩前土抗力分析 | 第25页 |
| 2.6 算例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数值分析研究 | 第28-55页 |
| 3.0 基础理论 | 第28页 |
| 3.0.1 宏观基本计算理论 | 第28页 |
| 3.0.2 细观基本计算理论 | 第28页 |
| 3.1 计算模型 | 第28-30页 |
| 3.1.1 FLAC计算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3.1.2 PFC计算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3.2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的宏观分析 | 第30-46页 |
| 3.2.1 双排桩土拱的形成与发育 | 第30-34页 |
| 3.2.2 滑坡推力对双排桩土拱效应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| 3.2.3 土体性质对双排桩土拱的影响 | 第36-42页 |
| 3.2.4 双排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| 3.2.5 接触面的性质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3.3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细观分析 | 第46-53页 |
| 3.3.1 土拱效应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3.3.2 双排桩土拱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53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模型试验 | 第55-71页 |
| 4.1 试验设计 | 第55-60页 |
| 4.1.1 试验设备 | 第55-58页 |
| 4.1.2 试验模型 | 第58-60页 |
| 4.2 结果分析 | 第60-70页 |
| 4.2.1 组合式抗滑桩桩后土压力分析 | 第60-66页 |
| 4.2.2 组合式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4.2.3 组合式抗滑桩支挡效果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4.3 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1页 |
| 5.2 展望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