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4-28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5-28页 |
第2章 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度量指标分析 | 第28-38页 |
2.1 避震疏散通道定义及分类 | 第28-31页 |
2.2 避震疏散通道相关要求 | 第31-34页 |
2.2.1 避震疏散通道的控制要求 | 第31-33页 |
2.2.2 避震疏散通道的规划要求 | 第33-34页 |
2.3 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的特征 | 第34-35页 |
2.4 度量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的主要指标 | 第35-37页 |
2.4.1 连接度指数 | 第35页 |
2.4.2 可达性指数 | 第35-36页 |
2.4.3 路段影响度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在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8-56页 |
3.1 空间句法理论 | 第38-52页 |
3.1.1 空间句法的涵义 | 第38-39页 |
3.1.2 空间分割方法和轴线地图 | 第39-47页 |
3.1.3 空间句法的实践案例分析 | 第47-52页 |
3.2 空间句法在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研究中的可行性 | 第52-53页 |
3.2.1 空间句法与疏散通道规划的可结合性 | 第52页 |
3.2.2 空间句法原理与通达性度量方法的一致性 | 第52页 |
3.2.3 空间句法分析变量与通达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| 第52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第4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56-68页 |
4.1 研究思路 | 第56页 |
4.2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56-61页 |
4.2.1 局部路段通达性评价因子 | 第57-59页 |
4.2.2 全局路网通达性评价因子 | 第59-60页 |
4.2.3 局部与全局关联性评价因子 | 第60-61页 |
4.3 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2页 |
4.4 相关资料获取与数据处理 | 第62-63页 |
4.4.1 相关资料获取 | 第62-63页 |
4.4.2 数据处理 | 第63页 |
4.5 评价模型在避震疏散通道通达性评判中的运用 | 第63-66页 |
4.5.1 在避震疏散路段通达性评判中的运用 | 第63-64页 |
4.5.2 在避震疏散路网通达性评判中的运用 | 第64-65页 |
4.5.3 在避震疏散通道局部与全局关联性评判中运用 | 第65-6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5章 实证研究——东海县中心城区避震疏散通道规划 | 第68-94页 |
5.1 东海县中心城区现状概况 | 第68-76页 |
5.1.1 东海县中心城区概述 | 第68-69页 |
5.1.2 中心城区抗震防灾概况 | 第69-73页 |
5.1.3 中心城区交通系统简介 | 第73-76页 |
5.2 空间句法在东海县中心城区避震疏散通道规划中的应用 | 第76-92页 |
5.2.1 中心城区避震疏散路段通达性评价 | 第76-87页 |
5.2.2 中心城区避震疏散路网通达性评价 | 第87-89页 |
5.2.3 中心城区避震疏散通道局部和全局关联性评价 | 第89-9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6章 结语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6.1 结语 | 第94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94页 |
6.3 研究的不足 | 第94-95页 |
6.4 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成果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