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0页 |
1.1 生物质的存在和利用形式 | 第14-15页 |
1.2 甘油研究进展 | 第15-20页 |
1.2.1 甘油简介 | 第15-16页 |
1.2.2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2.3 甘油制备1,2-丙二醇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3 山梨醇研究进展 | 第20-24页 |
1.3.1 山梨醇的化学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1.3.2 山梨醇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1.3.3 从山梨醇合成其它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1.4 从甘油制备羟基丙酮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4.1 羟基丙酮的合成方法 | 第24页 |
1.4.2 甘油脱水的催化剂 | 第24-25页 |
1.5 乳酸合成工艺介绍 | 第25-26页 |
1.5.1 乳酸简介 | 第25-26页 |
1.5.2 乳酸合成工艺研究 | 第26页 |
1.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6-30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6-28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实验及产物分析 | 第30-36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过程 | 第31-35页 |
2.2.1 固定床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| 第31-32页 |
2.2.2 釜式反应的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| 第32页 |
2.2.3 反应分析方法 | 第32-35页 |
2.3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5-36页 |
2.3.1 热重分析(DTA-TG) | 第35页 |
2.3.2 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 | 第35页 |
2.3.3 催化剂比表面测定(BET) | 第35页 |
2.3.4 样品的X射线衍射(XRD) | 第35-36页 |
第3章 甘油歧化制备1,2-丙二醇的研究 | 第36-47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36-38页 |
3.1.1 甘油氢解制1,2-丙二醇的主要催化剂 | 第36页 |
3.1.2 甘油岐化制备1,2-丙二醇 | 第36-38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8-39页 |
3.2.1 间歇反应过程 | 第38页 |
3.2.2 连续化反应过程 | 第38页 |
3.2.3 连续化反应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6页 |
3.3.1 间歇反应过程 | 第39-42页 |
3.3.2 连续化反应过程 | 第42-45页 |
3.3.3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45-46页 |
3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催化转化甘油制备羟基丙酮的研究 | 第47-57页 |
4.1 羟基丙酮的研究背景 | 第47-49页 |
4.1.1 非甘油路线制备羟基丙酮的研究进展 | 第47页 |
4.1.2 甘油制备羟基丙酮的研究进展 | 第47页 |
4.1.3 甘油脱水反应催化剂及研究进展 | 第47-4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9页 |
4.2.1 实验装置 | 第49页 |
4.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5页 |
4.3.1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| 第50页 |
4.3.2 铜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3 反应温度对20.0%CuO/SiO_2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4 反应物浓度对20%CuO/SiO_2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3.5 20%CuO/SiO_2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| 第52-53页 |
4.3.6 催化剂的XRD表征 | 第53-55页 |
4.3.7 反应前催化剂的BET表征 | 第55页 |
4.4 甘油到羟基丙酮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55页 |
4.5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甘油制备乳酸和氢气的研究 | 第57-66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57-60页 |
5.1.1 生物质制备乳酸的研究背景 | 第57-60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1页 |
5.2.1 反应过程 | 第60页 |
5.2.2 产物分析和表征 | 第60-6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4页 |
5.3.1 贵金属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3.2 反应温度对3%Pd/C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| 第62页 |
5.3.3 甘油和水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3.4 甘油和氢氧化钠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3.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4页 |
5.4 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6章 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甘油制备乳酸的研究 | 第66-94页 |
6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67页 |
6.2 配合物1-11的合成 | 第67-71页 |
6.2.1 {[Ag_5(L~1)_5](BF_4)_5}_n(1)的合成 | 第67-68页 |
6.2.2 {[Ag_2(L~1)_2](SbF_6)_2}_n(2)的合成 | 第68页 |
6.2.3 [Cu_4I_4(L~1)_2](3)的合成 | 第68页 |
6.2.4 [Cu_6I_6(L~1)_2](4)的合成 | 第68-69页 |
6.2.5 [Pd(L’~1)(Ac)_2](5)的合成 | 第69页 |
6.2.6 [Pd(L’~2)Cl_2](6)的合成 | 第69页 |
6.2.7 [Pd(L~3)Cl_2]_2·CH_3COCH_3(7)的合成 | 第69-70页 |
6.2.8 [Pd(L~4)Cl_2](8)的合成 | 第70页 |
6.2.9 [Cu(L~5)Cl_2](9)的合成 | 第70页 |
6.2.10 [Cu(L~5)(Br)_2](10)的合成 | 第70页 |
6.2.11 {[Ag(L~6)]_3(BF_4)_3}_6·CH_30H(11)的合成 | 第70-71页 |
6.3 配合物1-11的结构表征 | 第71-80页 |
6.3.1 {[Ag_5(L~1)_5](BF_4)_5}_n(1)的结构 | 第71-72页 |
6.3.2 {[Ag(L~1)](SbF_6)}_n(2)的结构 | 第72-74页 |
6.3.3 [Cu_4I_4(L~1)_2](3)的结构 | 第74页 |
6.3.4 [Cu_6I_6(L~1)_2](4)的结构 | 第74-75页 |
6.3.5 [Pd(L’~1)(Ac)_2](5)的结构 | 第75-76页 |
6.3.6 [Pd(L’~2)Cl_2](6)的结构 | 第76-77页 |
6.3.7 [Pd(L~3)Cl_2]_2·CH_3COCH_3(7)的结构 | 第77-78页 |
6.3.8 [Pd(L~4)Cl_2]_2(8)的结构 | 第78页 |
6.3.9 [Cu(L~5)Cl_2](9)的结构 | 第78-79页 |
6.3.10 [Cu(L~5)(Br)_2](10)的结构 | 第79页 |
6.3.11 {[Ag(L~6)]_3(BF_4)_3}6·CH_30H(11)的结构 | 第79-80页 |
6.4 配合物催化剂的性质研究 | 第80-85页 |
6.4.1 热稳定性和PXRD研究 | 第80-81页 |
6.4.2 配合物的CD光谱测试 | 第81-82页 |
6.4.3 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二阶非线性(NLO)光学性质研究 | 第82-83页 |
6.4.4 配合物的催化反应研究 | 第83-85页 |
6.5 配合物催化剂催化甘油制备乳酸的研究 | 第85-87页 |
6.5.1 反应过程 | 第86页 |
6.5.2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6.6 本章小节 | 第87-94页 |
第7章 山梨醇歧化制备小分子醇的研究 | 第94-101页 |
7.1 山梨醇研究背景 | 第94-95页 |
7.1.1 山梨醇的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| 第94页 |
7.1.2 山梨醇制备其它化学品研究进展 | 第94-95页 |
7.2 实验部分 | 第95-96页 |
7.2.1 反应过程 | 第95-96页 |
7.2.2 产物的分析方法 | 第96页 |
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0页 |
7.3.1 山梨醇和氢氧化钠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7.3.2 山梨醇和水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7.3.3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7.3.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| 第99页 |
7.3.5 反应机理的探讨 | 第99-100页 |
7.4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结论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5页 |
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