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钢结构论文

不锈钢螺栓高温本构关系构建及其T型连接受力性能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-5页
主要符号第12-14页
1 绪论第14-26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页
    1.2 不锈钢的应用与研究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不锈钢材料分类与特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不锈钢材料的工程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不锈钢材料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1.3 T型连接研究进展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T型连接介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T型连接破坏模式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T型连接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2 不锈钢T型连接承载力试验研究第26-46页
    2.1 试件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 2.2 材性试验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不锈钢板材性试验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不锈钢螺栓材性试验第30-32页
    2.3 不锈钢T型连接静力加载试验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件加工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装置与量测内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第34-37页
    2.4 试验结果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破坏模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节点力学性能第38-4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3-46页
3 不锈钢T型连接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第46-62页
    3.1 有限单元法简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有限元分析软件-ABAQUS第47页
    3.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本构关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几何模型与接触条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单元选取与划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荷载及边界条件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模型敏感性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3.4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破坏模态和荷载位移曲线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承载力性能与初始刚度第54-55页
    3.5 参数化数值模拟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参数化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数值模拟结果与EC3对比第58-6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4 不锈钢螺栓高温力学性能研究第62-82页
    4.1 不锈钢螺栓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件设计与准备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装置与量测内容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过程与现象第65-66页
    4.2 试验结果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验结果分析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折减模型第71-72页
    4.3 不锈钢材料本构关系介绍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Ramberg-Osgood模型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常温本构关系模型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高温本构关系模型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各模型总结第76页
    4.4 不锈钢螺栓高温本构关系构建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高温本构关系构建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本构关系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第78-8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5 不锈钢T型连接高温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第82-90页
    5.1 不锈钢材料高温属性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力学指标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本构关系第83-84页
    5.2 高温稳态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高温稳态分析结果第84-86页
    5.3 高温瞬态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高温瞬态分析结果第87-8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6 结论与展望第90-9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91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100页
附录第100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0页
    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考虑移动效应的下击暴流风场及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研究
下一篇:山地城市街旁绿地边界空间设计研究--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