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传承与演进--以重庆市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绪论第8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伴随城市发展的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益于民众生活的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第9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山城梯道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山地城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公共空间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山城梯道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18-19页
2 重庆山城梯道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第19-30页
    2.1 重庆传统山城梯道历史沿革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萌芽阶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发展阶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全盛阶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职能分化阶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衰落阶段第22-24页
    2.2 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现状发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山城梯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25-29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3 传统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空间解析第30-44页
    3.1 传统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范式分析及特质评价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传统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范式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传统山城特色梯道特质评价第31-33页
    3.2 传统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空间的特征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构成要素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间尺度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空间功能划分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视线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4 现代山地城市特色梯道再植入与价值演变第44-55页
    4.1 现代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再植入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布局形态的继承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功能复合的延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连接方式的复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城市精神的再续第48-50页
    4.2 现代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价值演变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历史文化价值——延续地域文脉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生态自然价值——复兴自然生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普适使用价值——开拓日常活动的空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经济发展价值——提升地域经济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艺术审美价值——多维层次的空间体验第52-53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3-55页
5 现代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设计理念与策略第55-65页
    5.1 设计理念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人本理念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系统化建设理念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与自然融合共生理念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历史文化有机更新理念第56-57页
    5.2 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设计策略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建立便捷的梯道体系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加强梯道的网络化建设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突出梯道的地域文化特色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合理改善周边环境第63-64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64-65页
6 结语第65-67页
    6.1 研究回顾第65页
    6.2 研究成效第65页
    6.3 创新之处第65-66页
    6.4 不足之处第66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附录第70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0页
    B.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实践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超声热量表及远程抄表系统设计
下一篇:埋地玻璃钢夹砂管道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