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因子模型下不同组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动态性追踪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1.1 心理健康 | 第12-14页 |
1.1.1 心理健康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1.1.2 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指标与模型 | 第13-14页 |
1.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| 第14-16页 |
1.2.1 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不足 | 第14-15页 |
1.2.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提出背景 | 第15页 |
1.2.3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1.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 | 第16-21页 |
1.3.1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状态 | 第16-17页 |
1.3.2 心理健康人群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3.3 DFM下各分组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| 第18-19页 |
1.3.4 心理预防和干预的宗旨 | 第19-21页 |
2 问题提出 | 第21-24页 |
3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2.1 被试 | 第24页 |
3.2.2 研究工具 | 第24-25页 |
3.2.3 施测与数据处理 | 第25-26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0页 |
4.1 DFM的统计分析标准 | 第26页 |
4.2 结果 | 第26-35页 |
4.2.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2.2 DFM分类 | 第27-30页 |
4.2.3 DFM分组的动态性和稳定性 | 第30-31页 |
4.2.4 各变量对心理健康群组转化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4.2.5 学业成绩的组间差异 | 第34-35页 |
4.3 讨论与小结 | 第35-40页 |
4.3.1 讨论 | 第35-39页 |
4.3.2 小结 | 第39-40页 |
5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| 第40-42页 |
5.1 本研究的创新与启示 | 第40-41页 |
5.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41-42页 |
5.2.1 研究不足 | 第41页 |
5.2.2 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(部分) | 第42-48页 |
附录一 | 第48-52页 |
附录二 | 第52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