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言 | 第6-15页 |
(一)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6-8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6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6-8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1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2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三)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一、制度反腐的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5-23页 |
(一)核心概念阐释 | 第15-17页 |
1.腐败 | 第15页 |
2.反腐败 | 第15-16页 |
3.制度 | 第16页 |
4.制度反腐 | 第16-17页 |
(二)制度反腐的主要特征及理论视角 | 第17-19页 |
1.制度反腐的主要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制度反腐的理论视角 | 第18-19页 |
(三)制度反腐的必然性 | 第19-23页 |
1.是对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超越 | 第19-20页 |
2.是我国走出反腐败困境的必然选择 | 第20-21页 |
3.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 | 第21页 |
4.是增强反腐败效果的有效手段 | 第21-23页 |
二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 | 第23-34页 |
(一)改革开放初至十六大前:我国反腐败制度的启动 | 第23-27页 |
1.恢复纪检监察制度 | 第23-24页 |
2.初步确立党内监督法规 | 第24-25页 |
3.初步建立审计监督制度 | 第25-26页 |
4.确立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 | 第26-27页 |
(二)十六大至十八大前: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发展 | 第27-30页 |
1.首次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| 第27-28页 |
2.强化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 | 第28-29页 |
3.正式加入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 | 第29页 |
4.健全违纪违法的惩戒制度 | 第29-30页 |
(三)十八大以来:我国制度反腐的深入推进 | 第30-34页 |
1.改革纪检监察制度 | 第30-31页 |
2.完善党内监督法制 | 第31页 |
3.健全和完善巡视制度 | 第31-32页 |
4.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| 第32页 |
5.完善违纪违法的惩戒制度 | 第32-34页 |
三、当前我国制度反腐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3页 |
(一)我国权力结构的配置不平衡 | 第34-35页 |
1.议行合一的权力组合方式,使党内权力配置严重失衡 | 第34-35页 |
2.收权机制缺失 | 第35页 |
(二)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存在三大硬伤 | 第35-37页 |
1.套用选拔政务类公务员的方法来选拔业务类公务员 | 第35-36页 |
2.套用简单的年轻化方式处理复杂的僵化、老化问题 | 第36页 |
3.琢磨事的人常常败于捉摸人的人 | 第36-37页 |
(三)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| 第37-39页 |
1.惩治腐败的刑事法律存在缺陷 | 第37-38页 |
2.惩治腐败的行政法律存在不足 | 第38-39页 |
3.惩治腐败的民法制度存在空白 | 第39页 |
(四)反腐败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容乐观 | 第39-43页 |
1.制度执行的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| 第39-40页 |
2.制度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| 第40-41页 |
3.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缺位 | 第41-43页 |
四、进一步推进制度反腐的对策思考 | 第43-51页 |
(一)构建科学的权力结构 | 第43-44页 |
1.通过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,合理调整党内权力结构 | 第43-44页 |
2.扩大基层选举试点,探索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| 第44页 |
(二)着力加强选人用人体制的改革 | 第44-46页 |
1.选拔干部职业化 | 第44-45页 |
2.选拔干部动态化 | 第45页 |
3.选拔干部制度化 | 第45-46页 |
(三)健全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 | 第46-48页 |
1.加大腐败的刑事法律惩治 | 第46-47页 |
2.加大腐败的行政法律惩治 | 第47页 |
3.填充民法惩治腐败的空白 | 第47-48页 |
(四)着力提高制度反腐的执行力 | 第48-51页 |
1.改革反腐败机构的领导体制 | 第48-49页 |
2.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| 第49页 |
3.完善监督制度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