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内外信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外信用风险控制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5 应用价值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银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理论概述 | 第18-22页 |
2.1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定义及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1.1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1.2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2.2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来源及成因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现状分析 | 第22-31页 |
3.1 A支行公司信贷业务概况 | 第22-25页 |
3.1.1 A支行概况 | 第22页 |
3.1.2 A支行公司信贷业务概况 | 第22-25页 |
3.2 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现状 | 第25-31页 |
3.2.1 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2.2 对公信贷流程及流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| 第27-28页 |
3.2.3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 | 第28-30页 |
3.2.4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和缓释措施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1 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中的问题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1 部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不合理 | 第31页 |
4.1.2 缺少对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价 | 第31-32页 |
4.2 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2.1 信用风险控制组织体系不完善且人才缺失 | 第32页 |
4.2.2 信贷流程中信用风险控制不力 | 第32-33页 |
4.2.3 信用风险控制中过分依赖抵押担保手段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A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构建 | 第34-52页 |
5.1 A支行中小企业客户特征描述 | 第34页 |
5.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| 第34-41页 |
5.2.1 供应链金融概述 | 第35-36页 |
5.2.2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| 第36页 |
5.2.3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 | 第36-37页 |
5.2.4 A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7-41页 |
5.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| 第41-44页 |
5.3.1 层次分析法及运用步骤 | 第41-43页 |
5.3.2 A支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具体计算 | 第43-44页 |
5.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 | 第44-51页 |
5.4.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比较及选择 | 第44-46页 |
5.4.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原理和步骤 | 第46-48页 |
5.4.3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效果检验 | 第48-51页 |
5.5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说明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完善A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控体系的措施建议 | 第52-57页 |
6.1 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的构建 | 第52页 |
6.2 完善风控组织架构 | 第52-53页 |
6.3 优化风控人力资源 | 第53-54页 |
6.3.1 优化员工结构 | 第53页 |
6.3.2 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| 第53-54页 |
6.3.3 完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 | 第54页 |
6.4 强化信贷流程中的信用风险控制 | 第54-56页 |
6.4.1 贷前控制 | 第54-55页 |
6.4.2 贷中控制 | 第55页 |
6.4.3 贷后控制 | 第55-56页 |
6.5 多元化风控手段,重视信息化控制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