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1.1 国内学者关于清末官箴思想的研究成果 | 第7-8页 |
1.1.2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官箴思想的研究成果 | 第8-9页 |
1.2 课题学术意义、实用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学术意义 | 第9页 |
1.2.2 实用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课题研究目的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(论文框架) | 第10页 |
1.3.3 技术路线(研究方法) | 第10-11页 |
1.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-12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1.4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-12页 |
2 本体:官箴思想的概念厘定 | 第12-22页 |
2.1 官箴的概念 | 第12-15页 |
2.1.1“箴”的概念 | 第12页 |
2.1.2“官箴”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2.1.3 官箴文献的甄别和“清末”时期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2 传统官箴思想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2.2.1 治理政务方面 | 第15-17页 |
2.2.2 司法裁判方面 | 第17-18页 |
2.3 官箴思想的源流 | 第18-22页 |
2.3.1 官箴思想的萌芽与初兴(西周至东汉时期) | 第18-19页 |
2.3.2 官箴思想的兴盛与蓬勃发展(唐宋时期) | 第19页 |
2.3.3 官箴思想的成熟与体系建构(明清时期) | 第19-20页 |
2.3.4 官箴思想的近代化转型(清末时期) | 第20-22页 |
3 史实:清末官箴法律思想之转变 | 第22-31页 |
3.1 从“民之父母”到“官为民仆” | 第22-25页 |
3.2 从“礼法合一,以人治国”到“礼制衰退,以法治国” | 第25-27页 |
3.3 从“求无讼”到“兴讼” | 第27-31页 |
4 归因:转型时代的社会变迁 | 第31-36页 |
4.1 政治结构的改革 | 第31-32页 |
4.1.1 洋务派的“中体西用” | 第31页 |
4.1.2 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想 | 第31-32页 |
4.2 经济基础的多元化 | 第32-33页 |
4.2.1 外资经济大量涌入 | 第32页 |
4.2.2 洋务经济官督商办 | 第32-33页 |
4.2.3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| 第33页 |
4.3 思想观念的革新 | 第33-36页 |
4.3.1 从“天子降尊”到对君主权威的否定 | 第34页 |
4.3.2 平民主义、个性主义的初萌 | 第34-36页 |
5 余论: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