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道德治腐概述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道德的含义 | 第16-18页 |
一、道德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二、道德的功能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腐败的含义 | 第18-22页 |
一、腐败概念的界定 | 第18页 |
二、腐败的表现 | 第18-21页 |
三、腐败的危害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道德治腐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一、道德治腐的含义 | 第22页 |
二、道德治腐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反腐败: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以法治腐的局限性 | 第24-25页 |
一、不周延性 | 第24页 |
二、模糊性 | 第24-25页 |
三、滞后性 | 第25页 |
四、执行不力 | 第25页 |
第二节 道德治腐的特殊作用 | 第25-26页 |
一、超前性 | 第25-26页 |
二、内在强制性 | 第26页 |
三、全面性 | 第26页 |
第三节 道德治腐的作用机制 | 第26-30页 |
一、道德与行政主体的行为选择 | 第27-28页 |
二、道德与制度的设定 | 第28-29页 |
三、道德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德法并治的腐败治理模式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不同国家和地区道德治腐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31-36页 |
第一节 不同国家和地区道德治腐的实践 | 第31-34页 |
一、芬兰 | 第31-32页 |
二、新加坡 | 第32-34页 |
三、香港 | 第34页 |
第二节 不同国家和地区道德治腐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34-36页 |
一、重视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养成教育是实现廉政的基础 | 第35页 |
二、在体制和制度设计中确立良好的道德标准是实现廉政的保障 | 第35页 |
三、营造全民参与的反腐败道德文化氛围是实现廉政的关键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我国道德治腐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2页 |
第一节 我国道德治腐的主要做法 | 第36-37页 |
一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| 第36页 |
二、制定行政人员道德规范 | 第36-37页 |
三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| 第37页 |
四、创新治腐相关措施 | 第37页 |
第二节 成功案例分析(上海工商青浦分局) | 第37-39页 |
一、班子领导的人格感召力 | 第38页 |
二、无处不在的廉政文化 | 第38页 |
三、优良的制度环境 | 第38-39页 |
四、严格的监督管理 | 第39页 |
第三节 我国道德治腐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2页 |
一、道德教育机制不完善 | 第39-40页 |
二、道德规范的法制保障不到位 | 第40页 |
三、道德监督机制薄弱 | 第40-41页 |
四、道德惩戒不足 | 第41-42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腐败治理的伦理对策 | 第42-48页 |
第一节 在个体层面,构建道德治腐的内在养成机制 | 第42-43页 |
一、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 | 第42-43页 |
二、建立道德评价机制,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 | 第43页 |
三、加强德性修养,提高个体的道德意志 | 第43页 |
第二节 在制度层面,构建道德治腐的外在保障机制 | 第43-46页 |
一、完善现有体制、机制、制度,充实制度的道德内涵 | 第43-44页 |
二、加强道德的法制化建设,提升制度的道德约束 | 第44-45页 |
三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,维护制度的道德权威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在监督层面,构建道德治腐的全民参与机制 | 第46-48页 |
一、深化政务公开,增强监督的道德意识 | 第46页 |
二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,营造监督的道德氛围 | 第46-47页 |
三、加大舆论惩戒,提升监督的道德威慑力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