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-14页 |
1 引言 | 第15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| 第17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基本理论 | 第22-32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2-27页 |
2.1.1 乡村旅游、农业旅游、生态旅游 | 第22-24页 |
2.1.2 乡村旅游资源 | 第24-26页 |
2.1.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| 第26-27页 |
2.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| 第27-29页 |
2.2.1 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| 第27-28页 |
2.2.2 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| 第28-29页 |
2.3 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 | 第29-32页 |
2.3.1 统筹规划 | 第29页 |
2.3.2 调查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3.3 具体实施 | 第30-32页 |
3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| 第32-43页 |
3.1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| 第32-38页 |
3.1.1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市场状况 | 第32-35页 |
3.1.2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资源状况 | 第35-36页 |
3.1.3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政策环境 | 第36-38页 |
3.2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3页 |
3.2.1 发展规划滞后,开发结构不尽合理 | 第38-39页 |
3.2.2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乏,特色不多 | 第39-40页 |
3.2.3 旅游硬件设施简易且服务质量不高 | 第40页 |
3.2.4 乡村旅游专业人员匮乏,管理比较随意 | 第40-41页 |
3.2.5 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| 第41-42页 |
3.2.6 生态环境保护不够 | 第42-43页 |
4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| 第43-47页 |
4.1 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背景 | 第43-44页 |
4.1.1 时代背景 | 第43页 |
4.1.2 经济背景 | 第43-44页 |
4.2 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 | 第44-45页 |
4.2.1 政策层面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| 第44页 |
4.2.2 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文化环境的原真性 | 第44页 |
4.2.3 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| 第44-45页 |
4.2.4 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、国际化方向转化 | 第45页 |
4.3 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4.3.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| 第45页 |
4.3.2 规范乡村旅游的运作 | 第45页 |
4.3.3 提高旅游产品档次 | 第45-46页 |
4.3.4 改善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 | 第46页 |
4.3.5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| 第46-47页 |
5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选择 | 第47-55页 |
5.1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| 第47-50页 |
5.1.1 乡村度假休闲型(农家乐型) | 第47页 |
5.1.2 依托景区发展型 | 第47-48页 |
5.1.3 旅游城镇建设型 | 第48页 |
5.1.4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| 第48页 |
5.1.5 民族风情依托型 | 第48-49页 |
5.1.6 特色产业带动型 | 第49页 |
5.1.7 现代农村展示型 | 第49页 |
5.1.8 农业观光开发型 | 第49-50页 |
5.1.10 红色旅游结合型 | 第50页 |
5.2 不同依托资源开发模式的特点与比较 | 第50-52页 |
5.2.1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| 第50-51页 |
5.2.2 以农村古村落、城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| 第51页 |
5.2.3 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| 第51页 |
5.2.4 以精品线路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| 第51页 |
5.2.5 此角度主导模式选择 | 第51-52页 |
5.3 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开发模式的特点与比较 | 第52-55页 |
5.3.1 农民直接投资开发 | 第52页 |
5.3.2 公司、企业投资开发 | 第52-53页 |
5.3.3 公司+农户共同开发 | 第53页 |
5.3.4 村集体投资开发 | 第53页 |
5.3.5 政府+村集体+投资商(公司)+农户开发 | 第53-54页 |
5.3.6 此角度主导模式选择 | 第54-55页 |
6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| 第55-62页 |
6.1 政府主导,群众参与 | 第55-56页 |
6.1.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| 第55页 |
6.1.2 积极促进群众参与 | 第55-56页 |
6.2 统筹规划,合理开发,文化兴旅 | 第56-57页 |
6.2.1 以景区、雪场、农业示范点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 | 第56页 |
6.2.2 通过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| 第56-57页 |
6.2.3 以乡土文化为核心,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| 第57页 |
6.3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,采取现代营销手段,大力宣传 | 第57-59页 |
6.3.1 引进先进设备,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 | 第57页 |
6.3.2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 | 第57-58页 |
6.3.3 宣传乡村旅游产品,塑造旅游形象 | 第58-59页 |
6.4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| 第59-60页 |
6.4.1 实施行业管理标准 | 第59页 |
6.4.2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| 第59-60页 |
6.5 加强环境保护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| 第60-62页 |
6.5.1 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保护 | 第60页 |
6.5.2 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| 第60-62页 |
7 结论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