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导论 | 第8-10页 |
| 一、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问题 | 第8-9页 |
| 二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9-10页 |
| 第一部分: 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理论分析 | 第10-21页 |
| 一、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内涵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与风险集中相关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(一) 风险暴露与大额暴露 | 第11页 |
| (二) 同一借款人与关联客户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形式 | 第12-14页 |
| (一) 银行资产的风险集中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银行负债的风险集中 | 第13-14页 |
| (三) 银行收益结构集中和不合理授权导致的风险集中 | 第14页 |
| 四、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一般成因 | 第14-15页 |
| (一) 利润驱使 | 第14页 |
| (二) 规模效应 | 第14页 |
| (三) 信息不对称 | 第14-15页 |
| (四) 专长与偏好 | 第15页 |
| (五) 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 | 第15页 |
| 五、商业银行风险集中度的限制 | 第15-18页 |
| (一) 巴塞尔委员会对大额暴露的限制 | 第16页 |
| (二) 欧盟对大额暴露的限制 | 第16页 |
| (三) 英国对大额暴露的限制 | 第16页 |
| (四) 德国对大额暴露的限制 | 第16-17页 |
| (五) 例外原则 | 第17-18页 |
| 六、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(一) 银行大额暴露披露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内部手段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部分: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现状与独特成因 | 第21-40页 |
| 一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现状调查 | 第21-34页 |
| (一) 大额客户集中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业务结构集中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收益结构集中 | 第23-24页 |
| (四) 行业分布集中 | 第24-29页 |
| (五) 地域分布集中 | 第29-31页 |
| (六) 贷款期限集中 | 第31-34页 |
| 二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特殊成因 | 第34-40页 |
| (一) 企业融资机制的演变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投融资转化机制不健全 | 第35-37页 |
| (三) 监管立法不足 | 第37-38页 |
| (四) 宏观调控政策诱导 | 第38页 |
| (五) 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 | 第38页 |
| (六) 银行传统经营惯性 | 第38-39页 |
| (七) 信用环境缺失 | 第39页 |
| (八) 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作用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部分: 防范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集中的措施和策略 | 第40-45页 |
| 一、加快商业银行战略转型,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 | 第40-41页 |
| 二、规范制度变迁路径 | 第41页 |
| 三、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| 第41页 |
| 四、加快金融创新 | 第41-42页 |
| 五、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| 第42页 |
| 六、强化信息的获得与沟通 | 第42-43页 |
| 七、发展和完善资本和资金市场 | 第43页 |
| 八、完善风险监管立法,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0-51页 |
| 宋扬威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