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1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23页 |
1.1 真菌疏水蛋白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 疏水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4-17页 |
1.2.1 辅助真菌菌丝脱离水相环境 | 第14页 |
1.2.2 保护真菌气生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2.3 辅助分生孢子传播 | 第15页 |
1.2.4 在子实体和地衣中形成疏水性气体微通道 | 第15-16页 |
1.2.5 介导真菌对寄主表面的附着 | 第16页 |
1.2.6 植物毒素和引发体(elicitor)作用 | 第16页 |
1.2.7 影响真菌细胞壁组成 | 第16-17页 |
1.3 疏水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1 疏水蛋白基因的克隆、鉴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| 第17-18页 |
1.3.2 疏水蛋白的同源表达 | 第18页 |
1.3.3 疏水蛋白的异源表达 | 第18-19页 |
1.4 疏水蛋白的潜在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4.1 蛋白质分离技术 | 第19页 |
1.4.2 生物材料的表面包被 | 第19-20页 |
1.4.3 蛋白质的固定化 | 第20-21页 |
1.4.4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| 第21页 |
1.4.5 电极修饰 | 第21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3-31页 |
2.1 实验菌株 | 第23页 |
2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4.1 菌种活化 | 第25页 |
2.4.2 固体种子培养物制备 | 第25页 |
2.4.3 固体培养 | 第25页 |
2.4.4 浅层发酵种子培养物制备 | 第25页 |
2.4.5 浅层发酵培养 | 第25页 |
2.4.6 菌体气生菌丝中疏水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 | 第25-26页 |
2.4.7 浅层发酵培养基中疏水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 | 第26页 |
2.4.8 SDS-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 | 第26-27页 |
2.4.8.1 样品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4.8.2 电泳条件与染色方法 | 第27页 |
2.4.9 蛋白质水溶液含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.10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分析 | 第28页 |
2.4.10.1 样品制备 | 第28页 |
2.4.10.2 FTIR光谱仪操作与测定条件 | 第28页 |
2.4.11 圆二色(CD)光谱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.11.1 样品制备 | 第28页 |
2.4.11.2 CD光谱仪操作与测定条件 | 第28-29页 |
2.4.12 原子力显微镜(AFM)观察 | 第29页 |
2.4.12.1 样品制备 | 第29页 |
2.4.12.2 AFM操作与测定条件 | 第29页 |
2.4.13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 | 第29-30页 |
2.4.13.1 样品制备 | 第29页 |
2.4.13.2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操作与测定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4.14 平衡表面张力测定 | 第30页 |
2.4.14.1 样品制备 | 第30页 |
2.4.14.2 平衡表面张力测定操作与测定条件 | 第30页 |
2.4.15 水接触角(WCA)的测量 | 第30页 |
2.4.15.1 样品制备 | 第30页 |
2.4.15.2 材料表面 WCA的测量 | 第30页 |
2.4.16 正己烷—水乳化体系稳定性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4.16.1 乳化体系建立 | 第30页 |
2.4.16.2 乳化体系稳定性检测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51页 |
3.1 疏水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优化 | 第31-35页 |
3.1.1 疏水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31页 |
3.1.2 Po.HYD1在水溶液中的寡聚化 | 第31-32页 |
3.1.3 提高Po.HYD1产量的培养条件优化 | 第32-35页 |
3.1.3.1 提高Po.HYD1产量的培养条件正交设计 | 第32-33页 |
3.1.3.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 Po.HYD1在自组装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| 第35-40页 |
3.2.1 Po.HYD1在单体状态与组装体状态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2 Po.HYD1在可溶状态与自组装状态的圆二色(CD)光谱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3 Po.HYD1在不同自组装条件下的超显微结构 | 第37-40页 |
3.3 溶液环境对疏水蛋白Po.HYD1自组装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3.1 Bradford法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| 第40页 |
3.3.2 温度对Po.HYD1自组装过程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3.3 溶液pH值对Po.HYD1自组装过程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.4 离子强度对Po.HYD1自组装过程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4 Po.HYD1的表面活性 | 第45-51页 |
3.4.1 Po.HYD1在水—空气界面自组装过程中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 | 第45-47页 |
3.4.2 不同浓度 Po.HYD1溶液的平衡表面张力测定 | 第47-48页 |
3.4.3 Po.HYD1对固体表面可湿润性的改变 | 第48-49页 |
3.4.4 Po.HYD1对正己烷—水乳化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 结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附录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