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冷热态密封分析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9页 |
| 1.2.1 压力容器法兰密封技术及密封分析概述 | 第10-13页 |
| 1.2.2 瞬态热弹塑性接触问题有限元法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1.2.3 有限元前后处理方法概述 | 第15-19页 |
| 1.3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2 三维密封分析基本理论 | 第20-28页 |
| 2.1 三维瞬态密封分析基本方程 | 第20-21页 |
| 2.1.1 密封基本方程 | 第20页 |
| 2.1.2 迭代格式 | 第20-21页 |
| 2.1.3 收敛准则 | 第21页 |
| 2.2 三维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列式 | 第21-23页 |
| 2.2.1 温度边界条件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导热方程 | 第22页 |
| 2.2.3 加权残数法 | 第22页 |
| 2.2.4 用伽辽金法建立有限元基本方程 | 第22-23页 |
| 2.3 瞬态温度场的解法 | 第23-24页 |
| 2.4 三维瞬态密封耦合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2.4.1 热应力耦合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2.4.2 热态接触耦合过程 | 第26-27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3 有限元前后处理和程序设计 | 第28-47页 |
| 3.1 有限元前处理 | 第28-36页 |
| 3.1.1 映射网格生成法 | 第28-29页 |
| 3.1.2 节点生成法 | 第29-31页 |
| 3.1.3 子域分离法 | 第31-32页 |
| 3.1.4 叉树法 | 第32-33页 |
| 3.1.5 扫描法 | 第33-34页 |
| 3.1.6 其它方法 | 第34页 |
| 3.1.7 网格生成方法的分析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3.2 有限元后处理 | 第36-38页 |
| 3.2.1 体绘制技术 | 第36-37页 |
| 3.2.2 等值线图和彩色云图 | 第37-38页 |
| 3.3 程序设计 | 第38-46页 |
| 3.3.1 程序构成 | 第38-39页 |
| 3.3.2 有限元分析网格生成程序 | 第39-40页 |
| 3.3.3 压力容器模拟体密封系统有限元建模程序 | 第40-43页 |
| 3.3.4 电站核压力容器密封系统有限元建模程序 | 第43-44页 |
| 3.3.5 有限元分析可视化程序简介 | 第44-46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4 压力容器模拟体密封分析 | 第47-65页 |
| 4.1 FEARPV程序介绍 | 第47-48页 |
| 4.2 试验概况 | 第48-49页 |
| 4.2.1 试验装置 | 第48页 |
| 4.2.2 试验工况 | 第48-49页 |
| 4.3 有限元计算模型 | 第49-52页 |
| 4.3.1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| 4.3.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| 第50-52页 |
| 4.3.3 冷态密封分析计算工况 | 第52页 |
| 4.3.4 热态密封分析计算工况 | 第52页 |
| 4.4 冷态密封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4.4.1 预紧阶段计算结果 | 第52-55页 |
| 4.4.2 压力循环阶段计算结果 | 第55-59页 |
| 4.5 热态密封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9-64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5 电站核压力容器三维瞬态密封分析 | 第65-86页 |
| 5.1 有限元计算模型 | 第65-67页 |
| 5.l.1 结构型式 | 第65页 |
| 5.l.2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65-66页 |
| 5.1.3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| 第66-67页 |
| 5.l.4 计算工况 | 第67页 |
| 5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7-85页 |
| 5.2.1 预紧阶段计算结果 | 第67-70页 |
| 5.2.2 运行阶段计算结果 | 第70-85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6 结论 | 第86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6页 |
| 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96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