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创新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不足 | 第15-16页 |
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理论基础与潜在需求 | 第16-23页 |
2.1 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1.1 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2 我国城乡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| 第18-22页 |
2.2.1 我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| 第19-21页 |
2.2.2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| 第21-22页 |
2.3 小结 | 第22-23页 |
3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借鉴 | 第23-31页 |
3.1 美、日、德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 | 第23-27页 |
3.1.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 | 第23-24页 |
3.1.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 | 第24-25页 |
3.1.3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 | 第25-27页 |
3.2 各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比较 | 第27-29页 |
3.2.1 各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成功经验 | 第27-28页 |
3.2.2 各国现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3.3 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启示 | 第29-31页 |
3.3.1 给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| 第29页 |
3.3.2 发展多渠道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 | 第29-30页 |
3.3.3 设立灵活、有针对性的长期护理服务方式 | 第30-31页 |
4 数据选取与测算 | 第31-35页 |
4.1 我国未来老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| 第31页 |
4.2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| 第31-33页 |
4.2.1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模型设定 | 第32-33页 |
4.2.2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| 第33页 |
4.3 我国人均长期护理费用基准选取 | 第33-35页 |
5 我国城乡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| 第35-43页 |
5.1 我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| 第35-38页 |
5.1.1 我国城镇地区未来失能老人数量预测 | 第35-37页 |
5.1.2 我国城镇地区未来长期护理费用预测 | 第37-38页 |
5.1.3 我国城镇地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测算 | 第38页 |
5.2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| 第38-41页 |
5.2.1 我国农村未来长期护理需求者数量预测 | 第39-40页 |
5.2.2 我国农村地区未来所需长期护理费用预测 | 第40-41页 |
5.2.3 我国农村地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动态测算 | 第41页 |
5.3 小结 | 第41-43页 |
6 我国城乡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分析 | 第43-49页 |
6.1 我国政府保障能力分析 | 第43-45页 |
6.1.1 我国未来GDP预测 | 第43-44页 |
6.1.2 我国长期护理公共支出预测 | 第44-45页 |
6.2 我国城镇地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分析 | 第45-46页 |
6.2.1 城镇地区政府保障能力动态测算 | 第45页 |
6.2.2 城镇居民个人筹资能力测算 | 第45-46页 |
6.3 我国农村地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预测 | 第46-47页 |
6.3.1 政府对于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力度预测 | 第46-47页 |
6.3.2 农村地区个人筹资能力动态测算 | 第47页 |
6.4 小结 | 第47-49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49-52页 |
7.1 结论 | 第49页 |
7.2 我国发展城乡分类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建议 | 第49-52页 |
7.2.1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建议 | 第49-50页 |
7.2.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监管方式建议 | 第50页 |
7.2.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方式建议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