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悬索桥的发展 | 第12-15页 |
1.2 风—车—桥耦合动力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1 风—车—桥耦合动力系统简介 | 第15-17页 |
1.2.2 风—车—桥耦合动力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风—车—桥耦合动力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20-22页 |
2 车—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 | 第22-48页 |
2.1 车辆模型 | 第22-26页 |
2.1.1 车辆振动的基本型式 | 第22-25页 |
2.1.2 车辆单元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2 桥梁模型 | 第26页 |
2.3 轨道不平顺 | 第26-29页 |
2.4 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| 第29-40页 |
2.4.1 轮轨接触几何 | 第29-32页 |
2.4.2 轮轨关系模型的分类 | 第32页 |
2.4.3 法向Hertz接触理论 | 第32-33页 |
2.4.4 垂向密贴假定 | 第33-35页 |
2.4.5 Kalker线性蠕滑理论及沈氏修正 | 第35-38页 |
2.4.6 简化的Kalker线性蠕滑理论 | 第38-39页 |
2.4.7 轮轨关系模型的对比 | 第39-40页 |
2.5 车桥耦合系统方程的建立 | 第40-45页 |
2.6 车桥耦合系统方程的求解 | 第45-46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3 工程背景与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8页 |
3.1 五峰山悬索桥方案简介 | 第48-52页 |
3.2 五峰山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 | 第52-5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4 车桥系统风荷载时程的数值模拟 | 第58-76页 |
4.1 风的空间相关性及风速谱 | 第58-60页 |
4.1.1 风的空间相关性 | 第58-59页 |
4.1.2 风速谱 | 第59-60页 |
4.2 桥梁风荷载 | 第60-69页 |
4.2.1 紊流风速场的数值模拟 | 第60-65页 |
4.2.2 桥梁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| 第65-69页 |
4.3 车辆风荷载 | 第69-74页 |
4.3.1 车辆静风荷载 | 第69-70页 |
4.3.2 车辆脉动风荷载 | 第70-71页 |
4.3.3 考虑三角形挡风屏和桥塔遮风效应的车辆风荷载 | 第71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5 考虑三角形挡风屏作用的车桥动力响应分析 | 第76-102页 |
5.1 车桥动力响应评判标准 | 第76-79页 |
5.1.1 桥梁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| 第76页 |
5.1.2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指标 | 第76-78页 |
5.1.3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指标 | 第78-79页 |
5.2 桥梁动力响应分析 | 第79-86页 |
5.3 车辆动力响应分析 | 第86-10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6 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6.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6.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8-11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