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5-3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7页 |
1.3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| 第17-30页 |
1.3.1 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1.3.2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1.3.3 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| 第25-29页 |
1.3.4 存在问题 | 第29-30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31-33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| 第34-41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34-36页 |
2.1.1 耕地 | 第34-35页 |
2.1.2 土地整治 | 第35页 |
2.1.3 土地整治项目 | 第35-36页 |
2.1.4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 | 第36页 |
2.2 相关基础理论 | 第36-40页 |
2.2.1 系统工程理论 | 第36-37页 |
2.2.2 生产潜力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2.3 作物栽培学理论 | 第38页 |
2.2.4 土壤肥力理论 | 第38-39页 |
2.2.5 区位理论 | 第39页 |
2.2.6 木桶理论的“短板”学说与“长板”学说 | 第39-4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3 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 | 第41-64页 |
3.1 耕地质量内涵 | 第41-43页 |
3.1.1 耕地质量定义 | 第41页 |
3.1.2 耕地质量特性 | 第41-42页 |
3.1.3 耕地质量构成 | 第42页 |
3.1.4 耕地质量提升的阶段 | 第42-43页 |
3.2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 | 第43-46页 |
3.2.1 分等定级备选因素 | 第44-45页 |
3.2.2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特性分类 | 第45-46页 |
3.3 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因素影响分析 | 第46-63页 |
3.3.1 土地平整工程 | 第48-51页 |
3.3.2 灌溉与排水工程 | 第51-52页 |
3.3.3 田间道路工程 | 第52-53页 |
3.3.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| 第53-54页 |
3.3.5 土壤改良工程 | 第54页 |
3.3.6 因素改造可行性分析 | 第54-57页 |
3.3.7 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素 | 第57-59页 |
3.3.8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技术 | 第59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4 土壤改良关键工程技术研究 | 第64-80页 |
4.1 概述 | 第64-65页 |
4.1.1 土壤改良关键工程识别 | 第64页 |
4.1.2 土壤改良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| 第64-65页 |
4.2 有效土层厚度增厚工程 | 第65-71页 |
4.2.1 基本概念 | 第65-66页 |
4.2.2 工程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2.3 施工工艺 | 第67-71页 |
4.3 土体构型改良工程 | 第71-75页 |
4.3.1 基本概念 | 第71页 |
4.3.2 工程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3.3 施工工艺 | 第72-75页 |
4.4 土壤障碍层消除工程 | 第75-77页 |
4.4.1 基本概念 | 第75页 |
4.4.2 工程方法 | 第75-76页 |
4.4.3 施工工艺 | 第76-77页 |
4.5 表土质地改良工程 | 第77-79页 |
4.5.1 表土质地的基本概念 | 第77页 |
4.5.2 工程方法 | 第77-78页 |
4.5.3 施工工艺 | 第78-7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5 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项目设计研究 | 第80-92页 |
5.1 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分析 | 第80-84页 |
5.1.1 内容与程序分析 | 第80-82页 |
5.1.2 关键阶段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1.3 发展方向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2 农用地分等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与不足 | 第84-87页 |
5.2.1 农用地分等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| 第84-85页 |
5.2.2 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应用的不足 | 第85-87页 |
5.2.2.1 基础数据的时效性 | 第85-86页 |
5.2.2.2 比例尺的协调性 | 第86页 |
5.2.2.3 缺乏耕地质量调查预算 | 第86-87页 |
5.3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优化 | 第87-91页 |
5.3.1 设计理念创新 | 第87-88页 |
5.3.2 设计程序的融合路径 | 第88-9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6 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| 第92-114页 |
6.1 耕地质量更新调查技术 | 第92-96页 |
6.1.1 耕地质量更新调查意义 | 第92页 |
6.1.2 耕地质量更新调查内容 | 第92-93页 |
6.1.3 更新调查采样单元与布点 | 第93页 |
6.1.4 耕地质量更新调查步骤 | 第93-95页 |
6.1.5 数据库更新 | 第95-96页 |
6.2 耕地质量重估技术 | 第96-104页 |
6.2.1 评价思路、原则与依据 | 第96-98页 |
6.2.2 评价工作准备 | 第98-99页 |
6.2.3 等别计算与划分 | 第99-101页 |
6.2.4 级别计算与划分 | 第101-104页 |
6.3 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技术 | 第104-108页 |
6.3.1 技术原理 | 第104-105页 |
6.3.2 等别可实现潜力 | 第105页 |
6.3.3 级别可实现潜力 | 第105-108页 |
6.4 基于潜力指数组合的工程类型区划分技术 | 第108-109页 |
6.4.1 技术原理 | 第108页 |
6.4.2 潜力指数测算模型 | 第108-109页 |
6.4.3 工程区类型划分方法 | 第109页 |
6.5 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目标拟定程序 | 第109-113页 |
6.5.1 不同投入水平下的提升目标拟定程序 | 第109-112页 |
6.5.2 预设等别下的提升目标拟定程序 | 第112-11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7 实证研究 | 第114-135页 |
7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14-118页 |
7.1.1 地理区位 | 第114-115页 |
7.1.2 自然条件 | 第115-116页 |
7.1.3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116页 |
7.1.4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| 第116-117页 |
7.1.5 数据来源 | 第117-118页 |
7.2 中江县农用地分等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7.2.1 分等参数体系 | 第118-119页 |
7.2.2 项目区耕地质量 | 第119-120页 |
7.3 耕地质量更新调查 | 第120-122页 |
7.3.1 更新调查因素 | 第120页 |
7.3.2 更新调查样点布设 | 第120-121页 |
7.3.3 更新调查结果分析 | 第121-122页 |
7.4 耕地质量等级重估 | 第122-126页 |
7.4.1 耕地质量等 | 第122-124页 |
7.4.2 耕地质量级 | 第124-126页 |
7.5 可实现潜力测算 | 第126-132页 |
7.5.1 等别可实现潜力 | 第126-131页 |
7.5.2 级别可实现潜力 | 第131-132页 |
7.6 工程类型区划分 | 第132-134页 |
7.6.1 单因素潜力指数测算 | 第132页 |
7.6.2 潜力指数组合 | 第132-133页 |
7.6.3 工程类型区 | 第133-134页 |
7.7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35-139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35-136页 |
8.2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36页 |
8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36-139页 |
8.3.1 研究不足 | 第136-137页 |
8.3.2 研究展望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9页 |
附录 | 第149-16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6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6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| 第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