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理论论文--土地经济学论文--土地管理、规划及利用论文

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严重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动态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功能分区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土地集约利用第14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19页
    1.6 研究的创新点第19-21页
第2章 研究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1-24页
    2.1 内涵界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土地集约利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建设用地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人地协调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最低因子限制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结构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3-24页
第3章 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概况第24-27页
    3.1 长春市自然地理概况第24页
    3.2 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24-25页
    3.3 长春市市域土地利用状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土地利用结构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空间分布状况第25-27页
第4章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第27-38页
    4.1 工作地域的界定第27页
    4.2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规模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规划实现程度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土地市场状况分析第32页
    4.3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分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功能区的概念与类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功能区划分的步骤第34-36页
    4.4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分结果第36-38页
第5章 功能区划下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38-64页
    5.1 构建功能区划下的评价指标体系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评价指标现状值的计算第40-41页
    5.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层次分析法(AHP)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改进的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-46页
    5.3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居住功能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商业功能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工业功能区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行政办公功能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教育功能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其他功能区第50-51页
    5.4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计算集约度分值第52页
    5.5 划分土地集约类型第52-53页
    5.6 评价结果分析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评价结果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评价结果分析第56-60页
    5.7 存在问题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居住功能区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商业功能区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工业功能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4 行政办公功能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5 教育功能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6 其他功能区第61页
    5.8 对策与措施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加强存量土地深度利用和再开发,推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,正确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8.3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,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奖惩机制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8.4 加大集约用地宣传,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63-64页
第6章 结论第64-66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6.2 创新与不足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9页
附表第69-77页
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7-78页
致谢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--以英国保释制度为视角
下一篇:电子证据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