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基仿生微结构多功能表面的制备及性能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润湿模型分析 | 第11-13页 |
| 1.2.1 Young氏方程 | 第11页 |
| 1.2.2 Wenzel模型 | 第11-12页 |
| 1.2.3 Cassie-Baxter模型 | 第12-13页 |
| 1.3 仿生超疏水表面研究现状 | 第13-23页 |
| 1.3.1 受荷叶启发的自清洁表面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受玫瑰花瓣启发的高粘附表面 | 第15-16页 |
| 1.3.3 受水稻叶启发的各向异性表面 | 第16-17页 |
| 1.3.4 受蝴蝶翅膀启发的结构色表面 | 第17-19页 |
| 1.3.5 铜基体仿生多功能超疏水表面制备现状 | 第19-23页 |
| 1.4 研究思路及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 | 第24-34页 |
| 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4页 |
| 2.2 制样方案 | 第24-27页 |
| 2.2.1 电沉积法 | 第25-27页 |
| 2.2.2 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| 第27页 |
| 2.3 样品表征 | 第27-32页 |
| 2.3.1 表面形貌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2.3.2 化学成分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2.3.3 润湿性能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2.3.4 耐腐蚀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2.3.5 化学稳定性测试 | 第31页 |
| 2.3.6 表面结构色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第3章 电沉积法制备粘附性可控的超疏水表面 | 第34-52页 |
| 3.1 超疏水表面的微观形貌 | 第34-36页 |
| 3.1.1 电沉积时间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3.1.2 电压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3.2 超疏水表面的成分表征 | 第36-39页 |
| 3.2.1 FTIR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2.2 XPS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3.3 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 | 第39-44页 |
| 3.3.1 电沉积时间对润湿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3.3.2 电压变化对润湿性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3.3.3 水滴运动状态 | 第41-42页 |
| 3.3.4 疏水机理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3.4 超疏水表面的耐蚀性分析 | 第44-49页 |
| 3.4.1 动极化曲线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3.4.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3.4.3 腐蚀机制分析 | 第49页 |
| 3.5 表面稳定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第4章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具有结构色的超疏水表面 | 第52-64页 |
| 4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52-57页 |
| 4.1.1 扫描功率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| 4.1.2 扫描间隔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4.1.3 扫描速度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4.2 表面结构色分析 | 第57-61页 |
| 4.2.1 表面光学图像 | 第57-59页 |
| 4.2.2 反射光谱 | 第59-61页 |
| 4.3 润湿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5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5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6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76-7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8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