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部分地区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弱毒株的培育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8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5-26页 |
1 前言 | 第15页 |
2 病原学 | 第15-19页 |
2.1 病原分类 | 第15页 |
2.2 形态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3 生长特性 | 第16页 |
2.4 生化特性 | 第16页 |
2.5 抵抗力 | 第16-17页 |
2.6 抗原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6.1 O抗原 | 第17页 |
2.6.2 H抗原 | 第17页 |
2.6.3 Vi抗原 | 第17-18页 |
2.7 抗原变异性 | 第18页 |
2.7.1 H-O变异 | 第18页 |
2.7.2 S-R变异 | 第18页 |
2.7.3 位相变异 | 第18页 |
2.8 毒力测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8.1 最小致死量 | 第18-19页 |
2.8.2 半数致死量 | 第19页 |
3 鸡沙门氏菌病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3.1 流行病学特点 | 第19页 |
3.2 临床症状 | 第19-20页 |
3.2.1 鸡白痢 | 第19-20页 |
3.2.2 鸡伤寒 | 第20页 |
3.2.3 鸡副伤寒 | 第20页 |
3.3 病理变化 | 第20-21页 |
4 沙门氏菌减毒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4.1 化学诱变减毒 | 第21页 |
4.2 抗生素诱导减毒 | 第21-22页 |
4.3 基因工程减毒 | 第22-23页 |
5 预防和控制 | 第23-25页 |
5.1 管理措施 | 第23页 |
5.1.1 净化鸡群 | 第23页 |
5.1.2 严格隔离消毒制度 | 第23页 |
5.2 疫苗免疫 | 第23-24页 |
5.3 药物防治 | 第24-25页 |
6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| 第26-61页 |
第一章 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| 第26-37页 |
1 材料 | 第26-28页 |
1.1 病料 | 第26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26-27页 |
1.4 培养基及用途 | 第27页 |
1.5 引物 | 第27页 |
1.6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| 第27-28页 |
1.7 试验动物 | 第28页 |
2 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1 细菌的分离 | 第28页 |
2.2 PCR检测 | 第28页 |
2.2.1 PCR模板制备 | 第28页 |
2.2.2 PCR扩增 | 第28页 |
2.3 生化试验 | 第28-29页 |
2.4 血清学试验 | 第29页 |
2.4.1 菌液制备 | 第29页 |
2.4.2 血清型鉴定 | 第29页 |
2.5 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29页 |
2.6 致病性试验 | 第29页 |
2.7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情况统计 | 第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1 细菌的分离 | 第29-30页 |
3.2 目的片段PCR扩增 | 第30-31页 |
3.3 生化试验 | 第31页 |
3.4 血清型鉴定 | 第31页 |
3.5 药敏试验 | 第31-33页 |
3.6 致病性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7 鸡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情况统计 | 第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5页 |
5 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鸡伤寒沙门氏菌弱毒株的培育 | 第37-49页 |
1 材料 | 第37-38页 |
1.1 菌株 | 第37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37页 |
1.3 试剂 | 第37页 |
1.4 培养基 | 第37页 |
1.5 诱变剂的配制 | 第37-38页 |
1.5.1 0.1M亚硝酸钠溶液 | 第37-38页 |
1.5.2 1M pH4.4醋酸缓冲液 | 第38页 |
1.6 试验动物 | 第38页 |
2 方法 | 第38-41页 |
2.1 出发菌株的筛选 | 第38页 |
2.1.1 细菌毒力检测 | 第38页 |
2.1.2 免疫原性检测 | 第38页 |
2.2 弱毒株的培育 | 第38-40页 |
2.2.1 菌悬液制备 | 第38-39页 |
2.2.2 紫外线诱变法 | 第39页 |
2.2.3 亚硝酸诱变法 | 第39页 |
2.2.4 紫外线-亚硝酸复合诱变法 | 第39页 |
2.2.5 初步筛选弱毒株 | 第39-40页 |
2.2.6 毒力检测 | 第40页 |
2.2.7 传代培养 | 第40页 |
2.3 弱毒株特性的检测 | 第40-41页 |
2.3.1 菌落形态特征 | 第40页 |
2.3.2 生化特性 | 第40页 |
2.3.3 毒力 | 第40页 |
2.3.4 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2.3.5 免疫原性 | 第4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1 出发菌株的筛选 | 第41-43页 |
3.1.1 细菌毒力检测 | 第41-43页 |
3.1.2 免疫原性检测 | 第43页 |
3.2 弱毒株的培育 | 第43-46页 |
3.2.1 紫外线诱变法 | 第43-44页 |
3.2.2 亚硝酸诱变法 | 第44页 |
3.2.3 紫外线-亚硝酸复合诱变法 | 第44-45页 |
3.2.4 初步筛选弱毒株 | 第45页 |
3.2.5 毒力检测 | 第45页 |
3.2.6 传代培养菌的检测 | 第45-46页 |
3.3 弱毒株特性的检测 | 第46-47页 |
3.3.1 菌落形态特征 | 第46页 |
3.3.2 生化特性 | 第46-47页 |
3.3.3 毒力 | 第47页 |
3.3.4 稳定性 | 第47页 |
3.3.5 免疫原性 | 第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48页 |
5 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鸡伤寒沙门氏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指标检验 | 第49-61页 |
1 材料 | 第49-50页 |
1.1 菌株 | 第49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1.3 试剂 | 第49页 |
1.4 培养基 | 第49页 |
1.5 耐热冻干保护剂 | 第49-50页 |
1.5.1 配方 | 第49-50页 |
1.5.2 配制方法 | 第50页 |
1.6 试验动物 | 第50页 |
2 方法 | 第50-52页 |
2.1 种子液制备 | 第50页 |
2.2 疫苗用菌液制备 | 第50页 |
2.3 配苗、分装及冻干 | 第50-51页 |
2.3.1 耐热冻干保护剂疫苗浓度的筛选 | 第50-51页 |
2.3.2 耐热冻干保护剂与菌体感作时间的筛选 | 第51页 |
2.3.3 耐热冻干保护剂疫苗分装量的筛选 | 第51页 |
2.4 成品疫苗检验 | 第51-52页 |
2.4.1 物理性状 | 第51页 |
2.4.2 活菌计数 | 第51页 |
2.4.3 贮藏与有效期检验 | 第51页 |
2.4.4 安全性检验 | 第51页 |
2.4.5 最适免疫剂量检验 | 第51-52页 |
2.4.6 免疫保护期检验 | 第52页 |
2.4.7 疫苗菌体内清除时间检验 | 第52页 |
2.4.8 免疫鸡增重情况检验 | 第52页 |
2.4.9 交叉保护试验 | 第5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8页 |
3.1 配苗、分装及冻干 | 第52-54页 |
3.1.1 耐热冻干保护剂疫苗浓度的筛选 | 第52-53页 |
3.1.2 耐热冻干保护剂与菌体感作时间的筛选 | 第53页 |
3.1.3 耐热冻干保护剂疫苗分装量的筛选 | 第53-54页 |
3.2 成品疫苗检验 | 第54-58页 |
3.2.1 物理性状 | 第54页 |
3.2.2 活菌计数 | 第54页 |
3.2.3 贮藏与有效期检验 | 第54-55页 |
3.2.4 安全性检验 | 第55-56页 |
3.2.5 最适免疫剂量检验 | 第56页 |
3.2.6 免疫保护期检验 | 第56-57页 |
3.2.7 疫苗菌体内清除时间检验 | 第57页 |
3.2.8 免疫鸡增重情况检验 | 第57-58页 |
3.2.9 交叉保护试验 | 第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59页 |
5 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